跳到主要內容

生活的Tempo終於拉回來一點了

2016年八月,我告別了台北,回到期盼已久的台中與家人團聚。不用每週高鐵來回,不用再忍受租屋的低下品質,我欣然地回到中部。
然而接下來的一年,卻遠遠超乎我的預期和想像。到2017年的今天,我編了100多首歌。平均一週至少兩首歌的日子,我過了整整一年。這其中,還包含了數都數不清的音效。

這一年,我無法不停止寫作,更新部落格以及編曲以外的所有工作。

但是這一年,我對Loop的使用及掌握,對商業音樂的製作與需求;最珍貴的,是自己對「聲音」這項產出的心態調整與重新認識,都有了更進一步的掌握。

過了新兵戰士般的一年,現在終於在心理與生理上都比較適應,步伐也慢慢趨緩下來了,我會找機會以系列文章的方式將這一年的體悟,慢慢地行之筆墨,跟大家分享。

但是有幾個比較重要的觀察,或許已經老掉牙,但對我來說卻是全新也是十分重要的感受,我希望能首先分享給大家:

Macbook Pro比其他型號Mac更適合音樂工作

會這麼說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對筆電一直有著強烈的不信任感。我不是沒用過筆電工作,但筆電不會是我的主力,我的主力還是MacPro。但這一年工作型態的轉變,我在非常突然狀況下,只有一台Macbook Pro可以用,於是不得已的,他成了我唯一的機器主力。開始使用之後,至今一共八個月。這期間遇到一次資源不足,CPU耗盡的狀況,但使用Vienna Ensemble Pro橋接PC,解決了這個問題;接著好幾次過熱,但我沒有把Macbook Pro只要一過熱CPU就會開始狂轉的警告機制關閉,只要機器過熱便我便設法為他降溫,我覺得這麼做才是保護機器的正確方法,關掉過熱保護機制,就像嫌吵所以把火災警鈴關掉一樣蠢。除此了這兩個狀況,在其他方面,我感受不出他跟其他型號Mac的任何差別。不僅如此,筆電還多了幾個意外的收穫,比如多了內建喇叭作為輸出參考;多了內建電池不怕突然斷電等等。後來我甚至會將客戶尚未回覆的音樂,輸出多軌放在電腦裡,當我外出而客戶突然想修改時,如果幅度不大或許我能馬上回復給對方。而Macbook Pro的使用,也讓我有了另一個心得:

音樂製作趨勢,Loop的比重會越來越重

這一年,由於量的關係,我使用kontakt的機會變少,但使用Melodyne的機率卻來越高。Kontakt還是很棒,但軟體Load音色的速度,實在太慢,特別一些聽起來很厲害的Cinematic音色,又大又笨重,Load得慢就算了,音色還很難修改,Reverb永遠關不掉。除非做到剛好合拍的音樂類型,否則光是把音色聽完,半天都過去了。不過,這也不是絕對,因為音色是越用越熟的,假設你已經很熟某幾套音色,可以省掉試聽時間,那效率也會很好。但Loop搭配Melodyne改旋律,做合聲,則是另一個世界。如果Melodyne調整過頭,聲音出現扭曲或瑕疵,再搭配iZotope RX 5來修復,其結果往往令人驚艷。而這個套路,在過去的一年,是我使用最頻繁的套路。
但這條學習曲線並不低,光是Melodyne跟RX5的學習,進而互相搭配,便有不少內容需要消化;而實際狀況千變萬化,我在大量的製作壓力下,這兩套不敢說很熟,但互相搭配的小訣竅卻頗有心得。加上原本擅長的Logic,幾乎六成以上的狀況,我不用開Knotakt,或任何軟體樂器,便能完成。回首這一年的製作,這樣的比例令我大為吃驚。至少在我的工作領域內,配樂的生態分布已經悄悄的改變。
當我必須使用軟體音色的時,必須仰賴工作室裡的Drobo大硬碟,因為音色資料全存在裡面,足足有好幾TB;但當我使用Loop的時候,我只要把Loop挑好鋪好,找個咖啡廳,利用上述的幾套軟體,就能把Loop改到連她媽媽都不認識。在炎熱的夏季裡,我省了冷氣與設備的電費,就算事後我常常需要改音色,或補旋律,也比一整天待在工作室裡省成本。
放眼未來,音色庫的製作其實早已出現瓶頸,但Melodyne或RX5的強大只會越來越讓人吃驚。一部Macbook Pro不只讓我感受到效率,更讓我驚喜的是,或許未來的趨勢與走向,我已在無意間觸及。

音樂家不會輸給靈感或年紀,但會輸給科技跟不練琴

常有人說江郎才盡,或年紀大了編不動,也編不快了。但Loop或軟體音色,其實是借鏡全世界音樂家的靈感。別的不說,光Apple Loop,搭配Melodyne與RX5,有多少組合,多少可能性?這到底是不是創作?是另一個問題,不是這篇文章探討的重心,或許有空的時候,我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討這個問題。
但我想請你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假設一首配樂有四天製作期,而原本編底需要三天,現在因為鋪的是Loop,只花了一天,剩下的三天,你可以用來寫弦律,可以後製混音;亦或者,你可以在相同的時間內,完成Double的事情,賺一倍的報酬。前者,能提高作品最後的完成度與精彩性;而後者,直接關係到你有沒有經費出國提升,購買設備,甚至到咖啡廳坐下來休息。
這,就是商業音樂與自我創作,產品與作品的差異。沒有熟優孰劣,只是舞台不同。少數的優秀音樂家能在不同的舞台,同時演好話劇與電影;但大部分音樂家只能專心於其中一隅。
科技,是這個世代音樂家面臨的共同課題。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三年前編一個禮拜的東西,現在一到兩天就能完成。我很慶幸這是我自己的發現,而不是從競爭對手那裡得來的消息。練琴,對我來說,是體會與學習樂理最快的途徑。練習別人的作品,目的是從中學習和弦進行、轉位、作曲等等音樂道理。
不用很高深的理論,只要能幫助自己在使用Loop的時候,能更清楚如何把別人的Loop轉化為自己的言語;在Loop用完的時候,知道拉什麼樣的素材繼續下去,便足夠矣。
使用Loop的訣竅,在樂理,而我認為學習樂理最快的方式,是練琴。有的人用Loop聽起來像Loop,有的人用Loop聽起來像歌曲,關鍵就是在樂理。
所以不管忙或不忙,不管是吉他或鋼琴,我覺得在未來的世界,練琴會越發重要,因為沒有樂理基礎的作品越多,有樂理基礎的作品便愈發珍貴,因為聽眾或許說不出道理,但聽起來絕對是不同的東西。

文字VS教學帶

練琴,是厚積而薄發的東西,你可能練了10首歌,編了10首歌,然後只有一個小節有一點點交集,但這一小節,是你的體悟,是別人奪不走的東西。同樣的,訴諸文字的教學,與影像的拍攝,是都被需要而且不一樣的東西。教學帶很快,但他不深刻,最重要的是,他限制了想像力。A功能難道只有A用途?看完了三分鐘教學帶,你以為你會了,因為你「看到了」,但真正厲害的都在看不見的地方,那些看不見的叫想像力,叫經驗,叫延伸。這些必須是你實際使用過,研究過,才會累積下來,而且是誰也奪不走的東西。因為媒介特性,訴諸文字的教學,往往是這類累積經驗的分享。教學帶直白,而文字能誘發想像。一段教學文字,能讓你一翻再翻,隨著經驗而有不同體悟;一段三分鐘教學帶,內涵就是三分鐘。
我這樣的評斷好似教學帶一無是處,然實際並非如此,如果你今天是初學者,想了解一個軟體怎麼上手,教學帶絕對是首選,因為他是最快能讓你知道「How To」。任何一個新手如果想入門,我推薦的絕對是教學帶,因為我自己學Logic Pro也是從教學帶開始;但如果你已經是有基礎的,或者是已經很有經驗使用者,文字的誘導能讓你「Know How」,能讓你對照別人的與自己的使用經驗,從而讓自己能學到更多實用的招數。How to經過反覆的操作與實戰,才會變成Know How,而Know How的傳遞,需要背景說明,訴諸於文字可能五頁,拍成影片可能要10分鐘。五頁聽起來還好,而10分鐘的教學帶誰有耐心看完呢?
回到中部一週年,終於生活的Tempo拉回到自己可以掌控的頻率,也能開始有餘裕做一些音樂以外的事情。2017剩下的日子,希望可以最大幅度地利用時間,並多從事音樂以外的工作。

留言

  1. Hi Randy,
    很喜歡看到你對做音樂這件事上的分享,不管是心理上的轉變,或者是工具上的進步。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暫時擱置Logic Pro 8寫作計畫

IMG_2565 原由 yrandy1981 上載 掙扎許久的Logic Pro 8寫作計畫,可能決定要暫時擱置了。 其實我一直很猶豫,因為一來,我並沒有一個舒適的寫作環境與設備;二來Logic Pro 8的改版幅度,其實也沒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地方。相反的我倒有不少改進建議。 希望Logic Pro 9在明年推出的時候,能朝著Logic Pro 7的方向改進。雖然簡單化是絕對不會錯的設計方向,但是簡單化與大眾化,畢竟還是不一樣的思考邏輯。 Logic Pro 7一開始用很卡,但適應了之後會很順;Logic Pro 8上手不會有任何困難,但用久了反而會開始懷念一些Logic Pro 7很順手的細微功能。我不只一次動過將Logic Pro 7再灌回來的念頭。雖然我想要的都是一些很細微的小東西,但目前看來也只能把希望寄託再Logic Pro 9了,雖然我覺得希望不大就是了... Logic Pro 8就像個漂亮討喜的洋娃娃,漂亮,但是內涵其實來自於他承襲的血統。 最近思考起寫作計畫,總是興趣缺缺,唯二能讓我精神一振的只有Sculpture與ES2,但兩個軟體音源也不成書。如果一件事做起來總是猶豫,那就別去想他了。 下半年,重心會放在音樂的量產上,加油!

Pro Tools VS Logic Pro

Pro Tools V.S. Logic Pro的PK問題,我想或多或少都曾引起音樂愛號者好奇心。 這次讀者nopoint520(下次寫mail來請記得署名...=.=)來信問到他實際發生的情形,我便將回答公布於部落格上,他的問題很好,我想這也應該是其他許多人的問題。 Randy老師您好 最近買了您的書 利用下班時間研究並練習 真的感覺您非常的用心 也受益良多 不過有個問題 應該說是決擇困擾著我 期望您能夠撥空指點一點迷津 1.您在部落格有提到 pro tools與Logic 各有所長 可截長補短 請問Randy老是您自己製作音樂時 會同時利用兩套軟體嗎?或是可否稍為具體說明兩套軟體各自比較適用於哪些製作的步驟 例如 也許誰適合mastering之類的。 2. 由於我自己尚未購買錄音介面 原本是想購買mbox2用pro tools 但在拜讀您的著作後,深深被Logic的魅力所吸引 以致於我後來便不想購買mbox2,轉而想購買其他價格相近的錄音介面,但是友人卻一在推崇pro tools,況且mbox2也可適用於Logic 請問您是否會建議我購買mbox2,等於擁有兩套軟體 並且也擁有錄音介面 或是直接購買錄音介面 (因為我是想說 同價格但不付軟體 品質應該會比mbox2略高吧? 3.友人推崇pro tools的理由還有一項 是因為我本身從事動畫師的工作 未來有想自己製作動畫片 並且錄製佩樂對白等 友人認為,倘若我使用pro tools 會與大部分的錄音室 工作室的檔案一致,若需要再請錄音室做後制處理 會比較容易做檔案上的交流。 請問關於這點 老師認為如何呢? 在回答他的問題之前,請大家先花點時間看看我寫過的一篇: Pro Tools V.S. Logic Pro 的文章,先對這兩個軟體的發展與背景,有個基本的概念。 如果你已經看完,接下來便是我對以上三個問題的回應: 1. 我將問題一拆成兩個部分回答: (1)可否 稍為具體說明兩套軟體各自比較適用於哪些製作的步驟: 我想,縱使知道哪個軟體比較適合哪些製作步驟,也應該不會在工作的時候,把一首歌在兩個軟體間import來import去。我覺得比較省時且正確的方法,是將一套軟體研究透徹。畢竟編曲軟體大同小異,一套徹底通了,換了其他軟體,摸索一下也能作業。我想熟悉了一套以後,你現在的問題便不會是問題了。 重點不再比較優劣,而是

Logic Pro X 10.2.3 新功能一覽

Automation : 以前想移動某個Automation點,只能利用滑鼠來左右上下移動 移動Automation Point 現在只要是Nudge Region/Event Position開頭的快速鍵,都可以用來移動Automation automation指令 另外新增了四個可以上下移動Automation的快速鍵 新增的快速鍵 Normalize 通常我們可以利用Gain這個指令來放大或縮小音量,而Normalize則只能單一個Region作業,這次改版,Logic Pro X新增了可以多軌同時Normalize的功能 Change Gain 我們可以一次選擇多個Region,當使用Non-destructive Region Normalize(Individually)時,Logic Pro會以Region各自的音量作為Normalize的標準,所以我們會得到兩個Region各自有不同的Gain值 Non-destructive Region Normalize(Individually) 下圖為使用Non-destructive Region Normalize(Individually)的結果 上方Region增加了+12.7dB 下方Region因為音量原本就較大,所以只增加了+3.5dB 而倘若我們使用另一個指令Non-destructive Region Normalize (All)時,Logic Pro會以最大音量的Region作為Normalize的基準,以上例來說,兩個Region會統一增加+3.5dB Quick Swipe Mode 以前在Quick Swipe之下,要選擇移動或Swipe必須靠按左上角按鈕轉換 左上角按鈕切換剪刀與swipe 現在選單中新增了Quicl Swipe/Take Edit Click Zones選項,勾選後左上角的小按鈕會消失, 在這個模式下,選取Region上半部是移動,下半部則是Swipe Tools Menu 以往Tools Menu不能編輯,而且每一次改版快速鍵都會變得不一樣,尤其是10.2.2不曉得為什麼將Text Tool的快速鍵取消,可能是他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