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1的文章

不得不介紹的好軟體Vienna Ensemble Pro

目前我用的電腦一台是2007年的Mac Mini,一台是小魏哥2006年組的PC,透過Vienna Ensemble Pro 5,我在Mac上使用Logic Pro 9、在PC上使用Kontakt 4與Anisphere在這兩台電腦上, 完成了這首歌 (音量請盡量大聲)。 這麼舊的電腦之所以可以這樣玩,靠的就是 Vienna Ensemble Pro 5 這套軟體。VEP的功能,大家可以參考一下下面的影片: 我這邊簡略的敘述一下他的主要功能: 1.透過網路線將MIDI與AUDIO訊號從PC傳輸到MAC。以前用VSTack的時候,PC上要裝一張音效卡,一個MIDI介面,跟MAC的錄音卡還有MIDI介面連接才能使用,現在VEP只需要一條網路線,接在MAC上的MIDI Keyboard就能控制PC上的VST,在Logic Pro 9裡按下Bounce,PC上的音源就會透過網路線進來,幾乎沒有Latency的問題,只要頻寬夠,輸出的軌數也不再受錄音卡的限制。 2.同一區網內的電腦音色可以互相存取,最多三台。換句話說,你可以拿一台MAC Mini跑Logic Pro,然後組一台價格下賤的PC,跟舊的MAC一起跑VST or AU,只要將三台電腦一起連接到Giga Prot的HUB上,Logic Pro就能透過網路線使用另外兩台電腦的VST了,既可省錢,又不浪費既有資源: 3.透過VEP,一台電腦可以同時跑32 bit與64 bit的VST,這就不用多說了,超級COOL! 以上三點便是VEP的主要功能,這首歌是我的第一個實驗,結果頗為滿意,推薦給大家

我的SoundCloud

我的SoundCloud 除了兒子的晚安曲,其他兩首花了兩個工作天完成,之後會慢慢把舊作品跟新作品放到這裡集中管理,請各位多多指教,感謝

Logic Pro課程小幅改版

這次的小改版有兩個重點: 1.Audio方面變為全實用範例教學 2.加入NI Kontakt 之前課程內的Audio內容,偏向理論式參數說明。這方面在Logic Pro 9出版後,我覺得讀者已經可以透過書籍了解,所以將課程內容改為完全實用性的錄音與剪輯,同時再加入對硬體,與各種設備間串接方式的介紹。我在課程的講授過程中,體認到有許多人都有著想「更了解手中設備」的慾望,對此我完全抱持著正面的態度,正好我有兩台電腦、Xbox 360、類比音源Roland 2080、Digitech Quad 4硬體效果器。數位類比連接都有用到,而Apogee Ensemble的Mixer功能也夠簡單明瞭,用來教學剛好,所以我想我應該可以做一個很好的示範。當然你也可以問我應該購買什麼設備,而我有99%的機率會告訴你,Apogee! 再來是NI Kontakt正式加入我的Logic Pro課程。Logic Pro一直沒有一個多軌的軟體音源可以使用,其原因有部分來自於Apple對自己的資源分配技術深具信心(事實上也相當厲害)!但是,我們還是需要Multi-Channel的音源。畢竟資源分配的再怎麼好,也不會比少開一個音源來得節省,更何況NI Kontakt所擁有的龐大資料庫,在很多方面正好補充了Apple Loop的不足,就我自己實際的工作經驗來說,Apple Loop + Kontakt已足夠我應付80%以上的音樂製作,所以我很高興能把它加入課程,分享給大家 如果大家有興趣, 可以看一下課程的內容 ,或者點選右上角的「Apple Logic Pro 玩音樂課程」連結,最後附上一張兒子的照片,希望大家都能跟他一樣,玩的開心,感謝各位。

看來改用Logic Pro是對的,寫著寫著就變成我對Logic Pro 10的期待~

看到有人這麼用心的惡搞Pro Tools我真是一整個笑開懷,64 Bit、Track Freeze、Offline Bounce這種再Logic Pro上已經用到不知道怎麼辦的功能,Pro Tools 10還是研發不出來。Plug in從TDM、RTAS換成AAX DSP、AAX Native,其實換湯不換藥,這樣的改版,感覺像Digidesign的舊勢力被Avid新強權鬥垮的結果。這次的改版,感覺相當雞肋, 詳細的更新可以看看這裡的介紹 。既然Pro Tools 10沒出息,那我就來寫寫我對Logic Pro X的新期待好了: 1.Apple Loop上雲端。配合SSD,把大型資料庫放在iCloud上,電腦的編輯速度就能飛快。編的時候Streaming,Mixing的時候再Download到Local端,這麼一來機器會小很多,負擔也會少很多,iPod、iPad也能透過雲端使用Logic的Loop Library 2.成品直接Export到iCloud。這是廢話,沒有才奇怪 3.Loop and Plug-in Store。線上購買Sample與Plug in,這大概是趨勢了,但我希望Apple能做的更多,第一、我希望我在線上買的Plug in,可以一次擁有多格式,在iPad、mac上都能用;第二、我希望付了iCloud的年費以後,用Logic Pro做好的作品能直接放到iTune上去賣;第三、我希望我調好的Preset能放上iCloud上,Share給全世界的User,換言之,我希望Logic Pro的線上商店,能同時兼備購買、出售以及討論分享的功能。 Apple大可以規定只有使用Logic Pro或Garageband製作的作品,才能放到網路商店上販售,那全世界會有多少人幫Logic Pro背書,這是很可怕的廣告效益。如果都不行,那最少最少,不要像Pro Tools 10的Marketplace那樣,空空如也也在推出,什麼小朋友都Coming Soon.....那可就跌股囉~ 4.改善Environment,讓他更直覺更簡單。Logic Pro的Environment真的非常非常的強大,可是連我在書中都不敢著墨太多,因為他的介面實在有點複雜,而且乍看下,跟音樂一點關係都沒有,實在很難說服開始接觸或接觸很久的Logic Pro User去使用他

這是個里程碑,恭喜啊

華人首張遊戲OST ,多年辛苦終於有了個記錄,恭喜啊IGS Audio Team,恭喜啊志銘

DEMO該是什麼樣子?

Demo是該有草稿的樣子,還是該盡量跟CD一樣? 我的答案是:做出你心中想的樣子 在Demo之前,歌已經寫好,所以Demo不會是記錄靈感的東西,而做好的Demo,是拿來給其他專業人員參考後製的,所以,也不會有人期望我們把Demo做到發片的水準。所以,「當草稿」或「拼成品」的態度,我想都是不那麼正確的。我在製作與聽DEMO時,只會聽兩個點:一是企圖,二是音質。 我覺得DEMO應該是展現企圖的產品,只要有一個,最多兩個元素能很清楚的表達出來,那就算是及格了。又如果這一兩個元素是個全新的IDEA,那就算是相當成功的DEMO。 什麼是DEMO的企圖?簡單來說,就是你想拿什麼出來給人家看?一般來說,DEMO按照其類型,會有不同的表現面相,如果是配樂類的DEMO,一般會注意營造氣氛的手法,而倘若是流行類的DEMO,那通常會注意的則是旋律。 換言之,一般人花很多時間的音色與編曲,其實我很少會在乎。因為除了創意以外的部份,我都能找到很好的人,或甚至是我自己來幫忙完成。 我們敢不敢讓別人聽到我們真正想表達的東西?還是只敢讓自己的想法躲在吵死人的Loop後面?一個觀念的轉換,會決定DEMO是素材的堆疊,還是創意的呈現。 我覺得陶喆樂之路專輯裡的第二張CD是很好的demo範例,我清楚聽見他的唱腔與旋律,雖然Background出奇的平凡,但已足夠把我引導到他想呈現的方向。如果想做一首R&B,那就去了解什麼是R&B最重要的元素,然後用精選過的元素,讓DEMO有R&B的味道就夠了,太多綴飾,有時往往傳達出「我在閃躲」,「我很害羞」等訊息。這就是在告訴別人:老實說,我對自己真的沒什麼自信。 至於音質,則是我第二個會注意的DEMO元素。音質所傳達出來的訊息有兩點:第一、製作DEMO的人是否在乎聆聽者的感受;第二、製作DEMO的人是否具備專業知識。如果我們不在乎聽者聽的舒不舒服,那聽者又何必把我們的作品聽完?音質是一種互相尊重的表現。我常常聽到有人對我說:「我的設備很差很對不起你,因為音質好壞我也聽不出來」。聽到類似的話我會跟對方說,沒關係,因為我的音質對得起你。 我的音質對得起你這句話,有時往往會在呈現DEMO時,增強我的自信 如果我們連DEMO的音質好壞都無法判斷,那是連最基本的分辨能力都有問題,其他的也就不用談論了。但是我相信這樣

開賣了

老闆到北美去買全球首發的Spyro,這真是開發遊戲最甜美的時刻啊~

另一份工作

我想,任何一個音樂創作者,都需要另一份工作,來維持對音樂創作的興趣與熱情。 在我拜讀「感動如此創造」一書後,從久石讓的敘述裡更加確定這個在心中隱然成形已久的想法。 他是這麼說的 以我為例,如果持續不斷的做著電影配樂的工作,我會逐漸感到無法滿足,想要自由的創作自己想要的音樂。於是,我會做我想做的事、製作自己的專輯,或者舉辦演奏會。如此一來我又會想再做電影配樂的工作。結果,透過這兩種工作我才能讓自己不偏不倚的維持在創作者的角色上。 感動如此創造 p090 長久以來,除了作曲家之外,我一直有另一份工作。有時從事教學;有時從事編曲、有時混音、有時錄製;有時製作音效,有時埋首研究軟體。雖然都與聲音相關,但在我心中,卻惟有「作曲家」這個頭銜,才是最崇高的。 但是單純作曲,我可能會餓死,所以我必須從事其他的工作,來賺取生活所需,因為這樣的背景,讓我有一個非常錯誤的觀念: 我一直認為自己「不務正業」,我認為我應該過著整天埋首於音符的日子 比較年輕一些些的時候,當我忙碌過一陣,好容易有段空閒時間可以作曲,但拿起紙筆,卻發現心下空空如也時,我會對這種「不務正業」的生活型態,感到深惡痛絕。 但當時我並沒有去思考,心下空空如也,真的是因為生活型態的關係嗎?抑或者「不務正業」,只是我寫不出旋律的一個藉口?在後來的日子裡,在我開始意識到這層內涵以後,心裡對生活型態的詮釋也起了變化,在長期的工作之中,我知道自己對混音、音效或教學,其實有著極大的興趣,但也正因為長時間工作其中,不由得厭了,膩了;反而對一直沒機會浸淫的作曲,保持著高度的興趣與熱情,但內心深處到底喜歡作曲多一些?還是聲音工作多一些?老實說,連我自己都難以抉擇。 所以當我枯坐一陣,卻仍寫不出半點旋律時,腦袋裡又會燃起對音效工作的熱情,對教學研究的渴望。作曲的困頓,成為我能繼續聲音工作的動力;而兩種不同身分的工作轉換,則是我能一直不放棄作曲的原因。 所以我才能從來沒有對作曲感到過厭煩,因為我早在厭煩之前,便已經轉換了。 回顧之前我寫過的一些文章,其實都已經點出這件事,只是我當時並不知道而已,比如 久違的Novation 這篇或是 換跑道 這篇等等 現在我可以這麼告訴你,所有我所從事的聲音工作,都是我的正業,而作曲恰好是最愛而已。以前認為互相傷害的生活型態,其實一直以互補的姿態,支持著我的音樂之路。

Native Komplete NI Kontakt的使用心得與參數邏輯

Native Instrument Kontakt是在Logic Pro之後引起我極大興趣的一套軟體,看似複雜,其實很有規律,我想研究軟體的第一步都是一樣,找出規律,理解邏輯,其他的變化便容易掌握了。以經驗來說,通常越大的音源,邏輯會越清晰。 Kontakt的Factory Librery將音色分為七個類別: Band Band是綜合音色區,簡單來說,他就是Kontakt的GM音色,這裡所包含的音色,足以讓我們完成一首歌的編曲 而事實上,七個類別就是七個綜合音源區,方便我們依照分類來尋找音色。所以想來個Disco,Vintage會是不錯的起點,因為這個分類是80-90年代樂器的綜合音源區、想來個日本三味弦,則可以從World分類開始,因為所有的民族音色都放在裡面。 Vintage World Choir 每一套Choir相關的軟體,大概大概,只會有兩種發聲方式,第一種是按照羅馬拼音,甚至讓你可以選擇拼音方式,如EastWest的Choir;另一種則是只能發出原音a、e、i、o、u的發聲方式,Factory Library的Choir便是這一類。 以羅馬拼音來發聲, 代表Choir可以唱出我們想要的歌詞 ;而以五原音為基礎的Choir,則容易上手,輕易的便能彈出我們想要的和聲效果。 Choir通常會以銅管的名稱來分類 任意點開一個類別,Komplete能讓我們選擇用那一個原音來發聲 Orchestral Orchestral是個人認為很爽的一個類別,因為弦樂是是VSL的啊!!!!! Synth Synth的內容只能以包羅萬象來形容。雖然我不覺得有哪一套Synth贏得了Logic,但是用到後來我到覺得Kontakt的也很不錯,Logic華麗,Kontakt樸素,至於Absynth,那就是另一個宇宙了! Urban Beats 這裡面有滿滿的鼓機(Drum Machine),沒靈感想找Pattern的時候,我都來這一區聽Groove,裡面的內容既豐富,又有趣。 以上,便是Kontakt Factory Library大略的音色分類邏輯,他存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我們快速找到適合的音色,舉例來說,當我需要一個Rock鼓,那我會到Band、Vintage兩個分類裡去找;那R&B呢?不在Synth便在Urban

希望之光online

昨天才知道這款MMO原來最後叫希望之光,2010年做的,還有人記得它嗎?我想這就是所謂的MMO吧...

還是走了

雖不突然,但乍然聽到,還是讓人震驚,從辭去CEO到謝世,不過兩個月,我想賈柏斯在凋零前的一刻,說不定都還在工作。 怎麼這麼幸福,能遇見生命中最最熱愛的事物。 我好愛音樂,但能這麼愛嗎?當我離開以後,能留下多少東西讓別人感動? 大概一年前我想通了這個問題,便決定回歸創作。當然,我工作無虞,省著點用倒也還過得去,去掉貪念,便能多出時間來肥沃心裡最柔軟的那塊福田。 「做自己最有熱情的事」,將來我也會將這句話送給我的孩子,Job對我來說不是產品,而是一個面對困難的應對方式。 願PC不淪為零件+原始碼的粗糙代名詞;願「簡單」的意念不會消滅,願夢想與熱情,能隨著Job落土,肥沃整個世界 上路,也是一個新的開始,Thanks,Jobs

這是屬於男人的浪漫

讓家跟工作室在一起,聽起來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然而這一個理所當然,我卻等了10年。 如今能暫客一隅,享有這夢想中的一切,都要感謝我的朋友,小魏哥 編曲,用電腦螢幕,遜;用Brevia,酷,會不習慣嗎?那不重要! 一定要有張可以打屁聊天的舒服沙發,跟一盞透著柔和光線的小燈。當其他照明都關上,只剩下小燈與機器閃爍的LED時,靈感會如黃河氾濫一樣,一發不可收拾! 再如果,你跟我一樣那麼爛漫,那一定要有張,配著高腳椅的吧台。弄杯小酒,抱著吉他,爬上高腳椅寫下幾段旋律,e04,爛漫~ 所以整個工作室就是長這樣,我覺得聊天打屁的時間一定比工作多很多.... 設備都是我的老戰友,Novation SL-61已經用到最新版的Automap不支援。不過沒差,我也沒在用,Automap跟我八字不和,還是滑鼠比較方便,藍芽鍵盤則是新血,建議一定要買,真是太方便了。 Multi-Cable,不知不覺我已經用了快10年,當初花了快2600左右,現在想想,還真他媽的超值 至於他們,我只有滿滿的感謝,2080不知道幫我滿足了多少從小玩任天堂長大的遊戲製作人的耳朵;Ensemble是新加入的夥伴,但是因為有他,我的整體聲音品質往上拉了一階,這並不是說Ensemble可以發射火箭或播放任何格式的A片,而是他所提供的精準DA,讓我混起音來更加精確,這種數據無法顯示的功能,才是一張錄音卡真正的價值 二樓的一個小角落,沈靜的躺著一個音箱,一把吉他,這是我練琴與創作的地方 他們,算新朋友吧,方便,快速,沒話說,但與方便程度相當的複雜度,也著實讓我下了好一番苦工。總之軟體就是要熟了才會變得好用,否則只會讓參數搞到中風,擁有軟體容易,要學,要研究才真的花時間,因此當我發現下載的效益遠低於正版效率以後,我開始了解軟體商能活下去的原因,朋友,當你下載完畢,買正版的說不定一首歌都搞出來了,贏了錢,輸了其他全部,有點預算的話,就買吧,錢再賺就有,時光一去不回 以上,報告完畢。 今年忙到這裡,我想應該可以稍稍喘口氣了。今年南投買新家,台北租新家,連公司辦公室都搬了好幾次,累,但是想到之後可以安頓下來,心裡便覺得踏實。 這是一個秘密基地,一個心靈能喘息的空間,一個將來會擺滿玩具、教材與設備,不斷的有朋友來聊天打屁的異次元。 我要回到最開始喜歡音樂的起點,創作屬於自己的音樂,雖

learn the rules and THEN break them 問題是,你學到Rule了嗎?還是一直把瞎子摸象當成創新?

這裡有一篇很棒的文章 : 為了怕原文以後被移除,所以我特別把它Copy過來 You know how they say there are no rules in recording? Well, that’s kind of true. In college, one of my favorite classes was music theory. I took piano lessons as a kid. I learned guitar as a teenager, and I knew the basics of chord structure, sight-reading music, harmony, etc. However, I never knew the deeper reasons behind all of these things. I didn’t know why I liked to go from a five chord to the sixth minor chord. I never knew why the five chord likes to resolve to the one chord, and so on. One of the things we learned in that theory class was the “proper” way to write a choral arrangement. We studied the great composers like Bach and how he would take a single melody and develop a four-part choral arrangement around it. What was so interesting is that all of the choral arrangements of this particular period followed a certain, fairly strict, set of rules. For example, you could never have what’s called parallel fifths, where two n

這大概是我看過最蠢的錄音卡設計

學了Apogee的Duet已經不是怎麼光彩了,RME,還是不要再笨了吧~ 我想知道誰會有用USB錄音的需求?都能帶那麼大一張錄音卡出門了,再多帶一台筆電有差嗎?可以同時收錄多軌,但只能錄成一個Stereo Track,當年我爸買給我的BR-8還比你強,一直在強調那塊"高解析螢幕"可以完成所有操作,但影片裡的工程師用不到5分鐘便轉到電腦螢幕上去了... 我唯一想到的功能,是把mp3裝在USB裡面播,但是誰會買一張六萬塊的錄音卡來播MP3? 縱使你媽是王雪紅也不該這麼幹~WHY? 會被笑啊笨蛋!

他是我這麼久沒更新部落格的原因

終於~就等秋天了!

我只是舉起相機,其他,是上帝給的

我只是舉起相機,其他,是上帝給的 原由 Major in Blue 上載

樂器設備購買指南

這篇文章沒有要推薦什麼品牌,只是想討論一些購買樂器設備的邏輯。 人們在音樂、音效的領域裡,有著許多角色,想扮演每一種角色,那是不可能的。通常,我們必須抓住自己最初「想要」的那部分,才能在聲音這個領域裡,發揮最大的熱情。 比方說,你受到Stevie Vai感動,想成為一名吉他手,並下定決心學習吉他,請問,你該買些什麼? 跟他一樣的音箱,跟他一樣的效果器,還是跟他一樣的吉他?如果這樣就能成為Stive Vai,那滿街都會是Stevie Vai,當然,這麼蠢的話,會連識字都有問題,那就不會來看我的部落格了。不過至少,我們還能跟留跟他一樣的髮型,彈琴的時候臉部表情學他那麼扭曲,這樣便能接近神的領域,不過用這種方式接近Stevie Vai,那請問你玩的是吉他,還是Cosplay?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口袋不夠深,而是邏輯出了問題。 要學Stevie Vai,我想比較省力的方法會是花最一點錢買必要樂器,花一點錢買幾本教材,最後再拿一些錢去報名學美語。 Why?因為像Stevie Vai這種大咖,網站上一堆他的教學帶、專訪、與研究等等文章,不過很抱歉,都是米國話,如果你看得懂,學Stevie Vai的學費,會是零,而省下來的錢,則能讓你去買更帥的吉他,燙更像Stevei Vai的頭髮。 如果不要是同時間要買吉他、買音箱、買教材、學吉他兼燙頭髮 錢,怎麼會不夠? 凡事都有個先後順序,真正困擾我們的往往不是錢不夠多或時間太過少,而是我們同時想要的太多。 如果你最初想要的,是編曲,那就先去上編曲軟體的教學課程,把編曲軟體學會吧,因為你該把時間花在研究曲式、Chord-Melody,而不是為了尋找某個編曲軟體上的功能徹夜不眠; 如果你最初想要的,是錄音,那就先去買對好監聽吧,瞎子摸象是摸不出什麼花樣的。當你有了好幾萬的錄音卡;好幾萬的麥克風前級,卻搭配著一支耳機,請相信錄不好絕對不是你的原因,因為連判斷有沒有錄好,都是個困難的課題; 如果你最初想要的,是樂手,那先花點錢去上吉他課吧,舞台不是一個人就能站得上去,實力之外,人脈是更重要的關係; 如果,你只想簡簡單單的把想到的弦律記錄下來,那跟電腦跟錄音卡有什麼關係?買支錄音筆就可以; 可是我聽人說電腦錄音比較....NO,請專注在你最初想要的事情。 如果,你只想好好的寫歌,那請不要想什麼市場流行,請忽略那些跟歌曲本身一點關係也沒有的賺錢考慮,

好厲害的黑天鵝

一百多分鐘裡,我至少三次想起「創作瓶頸」的感受,走出戲院,身體仍不由自主的顫抖著... 我們會這麼鼓勵別人:「你要好好準備,才抓得住機會」。但是,你不會告訴別人,其實機會到手以後,你還必須放空,因為接下來的事,不是準備可以解決的... 當技巧到達一定高度以後,必須放棄技巧 當練習累積到純熟不已時,必須由心感受 好簡單的道理,不是嗎?如果你只有20天了解這個簡單的道理並端出作品時,是否還有那個志氣斬釘截鐵的批評別人:「生活是垃圾,作品也是垃圾」? 怎麼辦? 在以往最相信的「準備」被打破的時候,怎麼辦?當要求如此虛無飄渺,卻又迫在眉睫的時候,怎麼辦?當作品一次次被否決的時候,怎麼辦?當意識到機會快從指縫間溜走的時候,怎麼辦? 能抓住的浮木是什麼?藥物?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刺激? 究竟要多少幻想與虛構,才能填滿創作的黑洞? 如果有幸,一切的緊繃與精神壓力能讓作品出現一道曙光,在客戶肯定的掌聲背後,我得到的是一片混亂的生活、不知怎麼平復的激情過後,與...下一個案子。 我不是追求完美,只是你不知道,我有多想把事情做好... 回家的捷運上,我努力的想忘掉那個「編不出來,但明天要交件」的感覺,心裡有一股壓力釋放後泫然欲泣的感動 看完這部片,跟編完一首歌差不多,尼克,當初應該聽你話的...

創造與改造

好的藝術,是創造;最好的藝術,是改造。 老實說,我是個音樂人,我必須尊重原創,但是,許多工作與生活累積的現實經驗卻告訴著我,真的不能不同意這句話。 作曲是創造,編曲是改造,創造可以用錄音筆跟嘴巴;改造必須用電腦跟樂理;攝影是創造,後製是改造,創造可以很普通,但在大部分人的觀念裡,卻常認為改造是無所不能。 唱不準有Auto-Tune,拍不好有Photoshop,你以為的創造,其實可能是改造。你愛看美女,你欣賞的是上帝創造的臉蛋,還是彩妝改造的青春?我們習慣接受「創作就是這樣」的說法,卻往往對改造極盡苛求之能事。面對一首不怎麼樣的旋律,我們會說好歌難求;面對一首編的不好的歌,我們會直接說再編一次。 很多人說,我不懂音樂我只聽旋律,但如果我把編曲拿掉,你是否還認得當初的感動?你喜歡IKEA給你的溫暖居家感,但拿一張IKEA的沙發放在長滿壁癌的房子裡,你是否還認得那所謂的質感? 很少人能無視改造,而直接看見內含的創造。 只是,讓你看見那創造,卻又如何? 一個素顏很正的妹,卻永遠不打扮,跟一個長相普通的妹,但穿著入時合宜,哪一個比較迷人?一首用吉他自彈自唱的歌很好聽,一張唱片都這樣那膩不膩? 安徒生創造了童話,童話被改造成動畫、圖卡、漫畫等等作品,請問有多少人是藉由改造作品才認識安徒生? 這個世界的原創很少,但很珍貴;但可學可模仿並能創造出價值的,其實是改造 梵谷很屌,你能模仿他的筆觸用色,但無法複製他的腦袋,不過你不需要知道他的腦袋,只要能跟學的很像,至少要餬口飯便不成問題。創造在他發生後便停止了價值,真正把價值擴大的,是改造。上帝創造了人類以後便停了手,真正把人類推上生物霸主地位的,是人類自己。 我們也能把自己推上霸主,不要排斥模仿、不要害怕跟別人一樣,學人精沒關係,但是要學的比本來更好,偷技巧無所謂,但偷了以後要更用得其所。 反正大部分音樂人本來邏輯就很有問題,寫了一首原創的歌曲,但卻要求編曲音色要跟某某唱片很像;希望旋律與眾不同,卻要演繹手法不要變化,所以,不用相信教條,事實上也沒什麼教條,那都是騙人的,我只相信學習與努力,不論天份與Sense是否一樣。 一路走來我看過好多比我有天份到讓我懷疑自己是否適合這一行的朋友,但現在他們從事的工作卻都與音樂無關,在這一行要混下去只有一個原則: 你有多想要在這行混下去! 如果你有一個想在這行混下去的堅強意念,那身邊許多狗屁不通的

我覺得連走上去報名都需要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