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5的文章

Spotify VS Apple Music

在我的Logic Pro課程中,第一堂課一定是分享如何聽音樂。其中包含音樂的來源與收聽的設備,而其中來源的部分一直以來我所推薦的都是Spotify。直到今年Apple Music加入串流音樂行列服務,這對長期以來一直在Apple Music Store購買音樂的我來說,更多了一個額外的選擇。然孰優孰劣,我想不只是我,想必各位音樂愛好者亦相當好奇吧,以下便讓在早年取得美國帳號的我來分享一下吧 介面 Apple的使用介面 Spotify的使用者介面 由於Spotify已經在台灣上市,所以我便以Spotify來說明Apple Music的介面: Spotify的發掘等於Apple Music的為你推薦: 這是我常常使用的功能,而兩家使用的推薦邏輯,有著明顯的不同,Spotify所做的是比較大眾化的推薦,所以通常一個藝人會推薦出幾十個不同的藝人。這優點是可以讓初入門者聽到大量被泛規為同類型的音樂。 Spotify的George Benson推薦清單 但是對相當喜歡George Benson的我來說,當看到Kenny G、Earth wind and Fire同時出現在推薦清單的時候,心裡面難免會喊一聲「這三小」!當然我可以理解這是因為George Benson的音樂歷程很長,而且音樂領域橫跨相當廣闊的緣故。這樣的推薦清單,對很了解George Benson的聽眾來說,是可以理解的。但對於想了解George Benson的使用者來說,我想三首歌以後,就會有「這三小」的感覺了。 而Apple Music呢?它採用了一個不一樣的做法: Diane Warren 是一個相當知名的詞曲作家,這個播放清單是他參與或創作的作品。裡面的歌曲我出乎意料的我幾乎全部都相當喜歡,也是在聽了這個播放清單之後,我才知道原來某些歌也是Diane Warren的作品,是相當意外的收穫。而且我到今天我還搞不清楚,Apple Music是從哪裡搜集的資料,會推薦Diane Warren給我?更讓我意外的是,在我使用Apple Music一個週末之後,「為你推薦」頁面上幾乎佔滿我常聽的藝人與專輯。而大概有20%,是他所推薦的新音樂。兩天,Apple Music似乎已經摸出我的口味,到底是誰洩露了我的個資?尤有甚者,對一個幕後人員來說,能從作曲家(希望

Logic Pro X 10.2.0 更新釋出

Apple在台灣時間2015/08/26推出Logic Pro X  10.2.0更新 Alchemy加入Logic Pro 合成器行列 這更新的最大亮點其實只有只有一個,那便是Alchemy的加入。雖然我早已購買Alchemy,但對其介面設計其實相當詬病,所以使用頻率也不高,但這次下次更新完畢後,我打開Apple重新設計的Alchemy UI,只有一句話想說:「門面好看,真的真的相當重要」。 我讓各位比較一下新舊介面,同時將相同的功能區,以不同色塊標示出來,大家便能看看前後的差異有多大。 兩個Alchemy的功能區塊比較 Apple Alchemy界面清爽,但功能並未減少,而Camel Audio Alchemy的介面則令我望之卻步。其實這個合成器沒有很複雜,但介面卻把它搞爛了。還好,Logic把他救了回來。 而更令人興奮的是,Camel Audio Alchemy的音色包是分開賣的,需要哪個音色得一包一包買;而Apple Alchemy則依照傳統大放送,所有音色包一次通通給你!還能將EXS24的音色拿過來用,如果這不是佛心,那什麼才是佛心。 希望Apple 下一個買的是 Nexus 2 ,衷心希望~ 雖然Alchemy本身邏輯並不困難,但說實話,要拿它來寫一整本書也是輕鬆簡單。因為他跟Logic Pro內建的ES1以及ES2一樣,Alchemy裏頭所有參數,也是可以自由串接。只是,Alchemy比ES1等合成器,更加直覺。 雖然我無法在這裡一一說明Alchemy的功能,畢竟這篇文章主要介紹的是Logic Pro X 10.2.0的更新內容,但是我還是希望跟各位分享Alchemy的幾個關鍵功能: Alchemy是由四個聲音來源組成的 Source 他們分別為A、B、C、D,在這四個區域,你可以自由選擇以Audio File、OSC(震盪器)或者EXS24的取樣音色來當音源。四個區域有獨立的開關與參數,我用最笨最直接的算術去算,四個音源單純搭起來,不用琶音器等等參數,我已經有16種音色。 下面這段影片可以稍微讓大家了解一下音色的變化: Transform Pad與X/Y Control 接著搭配上Alchemy最著名的Transform Pad與X/Y Control,音色的變化就更多了。 什

聊聊聽音樂

有一次我跟一群對音樂有熱情的後進同好一起吃飯聊天,席間我問大家平常都聽哪些音樂? 可能是為了顯示自己很有水準吧,大家紛紛搬出國外的冷門音樂家,甚至連俄羅斯都有。等所有人發表完後,我微笑著問大家:「大家平常聽周杰倫嗎」? 大部份人都沈默了,我甚至在某些人眼中看到一絲不屑 看到這個反應,我再次笑著問大家:「你們想把作品賣到華語市場,卻完全去不了解華語市場賣得最好的作品,這邏輯,說得通嗎」? 大部份人又沈默了,但這次不屑不見了 要追一個女孩,不去研究他喜歡什麼,只給他自己認為很棒的禮物,除非這女孩本來就歡你,否則大概是追不到的。 可是,你會期望整個華語市場那麼巧正好喜歡你嗎? 另一個道理,價高者得。華人市場最厲害的編曲家,大概都圍繞在天王天后身邊,因為有名有利。有認真聽過蔡依林的,大概都不會反對那編曲跟歌聲,真的呈現非常強烈反差。所以不聽主流音樂的人啊,你不但錯過了市場,也錯過了高手。 不去主動了解市場,也不用期望市場會想了解你 如果你想應徵某家公司的Audio、如果你想衝上某個串流頻道的TOP 100.....等等等,其實關鍵都一樣的:你有沒有認真的去了解過人家想要什麼?還是你只想告訴對方,我很厲害,我很有才華,我得過什麼什麼獎....。沒有人會對「你」有興趣,但所有人都對「你能幫我什麼」感興趣。 講到這裡或許你又會問,我沒進業界,又從何了解業界需要什麼?那你為什麼會按照部落客的介紹,去品嘗某個角落的無招牌蚵仔麵線?你又沒吃過,怎麼知道他好吃? 因為我聽人家講的啊。沒錯啊,想了解業界,也可以聽人家講。跟你一起打屁聊天的叫朋友,會跟你講的,叫人脈。 所以如果玩音樂就是自己關在地下室寫歌,認真玩音樂就是一群人關在地下室寫歌,我想那大概玩不出什麼花樣。 要認識人,要了解需求 用這個角度,回過頭來談聽音樂,就十分有趣了。 其實音樂本身就是了解市場的媒介。白話來說:「如果你能編到蔡依林主打歌的7-8分像,一開始進入市場的價格又只要原編的1/3,那不管是唱片圈、廣告圈或遊戲圈,我相信都已跨進半步,因為你已經有一張相當漂亮的名片」。然而,如果你只喜歡Linp Bizkit,只聽Linp Bizkit,那你是一個很棒的音樂愛好者,但卻是個不及格的音樂工作者。 竊以為,一個音樂工作者,聽音樂最好是多類別多吸收。因為台灣本來就是個雜燴

Hi~我又回來了

在Wordpress發了三篇文章以後,我又回到Blogger了,常覺得寫部落格跟編曲其實沒什麼差別,一個功能新穎好用但不穩定的DAW,跟一個老舊但穩定的DAW,常常到最後我們會選擇的是後者。 一把換子彈很麻煩的槍,跟一把會卡彈的槍,我還是回來慢慢換子彈吧 wordpress有數不盡的優點,但寫到一半文章編輯器會卡住當掉我還是無法接受。雖然Auto-save運作正常,瀏覽器重開都能救得回來,但這就像一個常跑醫院的人跟你說:「我每次都沒事出來」,一樣讓人不安。 所以,我又回到blogger了,不管我喜不喜歡,擺明沒什麼選擇。 奇摩?殺了我比較快~  好吧,接下來的日子,讓我們在Blogger繼續歡樂的遊戲吧。至於Wordpress就當作在夢裡上到林志玲,雖一醒無痕,但至少我上過了~

All-in-one or One-for-each

長期以來我一直相當節制EastWest Play的使用,因為MAC-mini實在開不了幾個樂器。沒想到換了一台六核的電腦,發現能使用的樂器數居然和原來沒太大差別,好奇心驅使下,我開始上網找答案,沒想到居然發現一個長期以來我一直錯誤的觀念。 那就是Multi-timbral 什麼是Multi-timbral?Multi-timbral,是Logic Pro提供給多軌音源(Multi-Channel-instrument),諸如NI的Kontakt;Spetrasonic的Stylus以及Eastwest PLAY等音源使用的軌道。 只要在開啟軟體音源軌道時勾選multi-timbral,便能將多軌音源的MIDI訊號,記錄在不同的Logic Pro軌道上。如下圖,我開了一個Multi-timbral track,掛上Eastwest PLAY,便能在只開一個軟體音源的前提下,使用最多16軌不同的樂器。 只開一個軟體音源便能使用16個不同的樂器,貌似非常省資源。但實際上呢?我做了一個實驗。 AFO是all-for-one的意思 在這裡我使用了Multi-timbral,下圖是CPU的狀況: OFE是one-for-each的意思 在這裡我開了四個軟體音源軌道,掛了四個軟體音源,而下圖是CPU的使用狀況: 從比較中我很驚訝的發現:當我使用Multi-timbral時,不管我有幾顆CPU,PLAY永遠只用一顆工作;而當我一個音色開一個PLAY時,雖然表面上看來我開了較多的軟體音源,但資源卻由多核心平均的分攤。 我想這大概是因為Logic Pro的軟體音源軌道,並沒有針對多軌音源設計的緣故,因為Logic Pro內建的軟體音源中,並沒有多軌音源。因此,當你使用Multi-timbral的時候,雖然能用,但事實上,Logic Pro只認得單軌音源,所以多軌音源對Logic Pro來說,只是一個自己在內部分MIDI Channel的單軌音源而已。 因此單軌音源能用多少資源,多軌音源也一樣,不會比較多。所以一直以來我都以為Multi-timbral是比較省資源的做法,如今看來,恰恰是相反。 所以可以想見,以後編曲時,畫面大概會被視窗佔滿吧,DAW對不同的外掛不會有不同的邏輯,所以PLAY如此,Kontakt也會一樣。好處是這樣

因為你是音樂人,所以....

你怎麼會沒聽過這個,你不是玩音樂的嗎? 這部片你一定要看,因為你是玩音樂的! 什麼,你怎麼會不喜歡這個,你不是玩音樂的嗎? 換個場景... 你怎麼會沒賣這個部位,你不是賣豬肉的嗎? 這部位你一定要賣,因為你是賣豬肉的! 什麼,你怎麼會沒賣豬藍佛,你不是賣豬肉的嗎? 你會教賣豬肉的怎麼賣豬肉嗎?不會的話為什麼會想來教玩音樂的怎麼聽音樂?因為玩音樂比較高級,賣豬肉比較Low?還是因為他拿刀我拿Keyboard? 沒有一個豬肉攤會把整頭豬放在攤上,就像一個音樂人不會去聽所有的音樂類型一樣。甚至,我們聽的比你更少,我們只聽對工作有幫助的音樂,就像豬肉王子攤上最多的一定是最好賣的部位。因為喜好是一回事,效率是一回事。 一個賣豬肉的不會去研究日本藍帶豬,因為他研究的再透徹也沒有賣藍帶豬的機會;所以回頭想想,是不是,我們花太少的時間去思考:「在這塊土地上,我有沒有機會」?而只埋頭於自己的喜好,祈禱有一天幸運降臨。 豬肉賣不出去會腐敗,會落得血本無歸;音樂投資不正確,一樣會失敗。這跟台灣大環境沒有關係,這是供需關係,到哪裡都一樣。當然,你可以怪環境,但我會覺得那是藉口。因為這只是源於你投資了自己的喜好,而你的喜好市場並不需要,如此而已。 如果你觀察過豬肉攤,你會發現10個來買肉的人,大概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會知道自己要什麼部位,其他的開場白大概都是「我想吃火鍋,哪種肉適合」?「我想炒青椒,哪種肉適合」?「老闆,哪種肉比較軟」?「有沒有適合小朋友吃的肉」?等等。同樣的場景,換湯不換藥的發生在接案上,大部分有需求的客戶,是希望你幫他們挑選的。但是我們是否認真傾聽過客戶的需求?還是你希望客戶能告訴你他要什麼,然後你就做工,越單純越好?工作,不過「上心」而已。如果肉攤的建議讓我們滿意,那我們自然成為忠實客戶,因為老闆會告訴我,我需要什麼,買肉還得帶腦子,累不累? 你是音樂人,但你不用什麼音樂都聽,你需要有效率的聽 你是音樂人,但你不用什麼電影都看,你需要有選擇的看 你是音樂人,但你不用什麼都喜歡,因為你有自己的喜歡 但是,也因為你是音樂人,所以你一定更懂得「傾聽」 對嗎?^^

關於「吃」Tone

吉他與我 在學習吉他的過程中,「吃Tone」這個名詞,總不時在器材的評價中出現。然而,癡漢我懂,吃Tone是什麼? 不管你同不同意,請聽聽看我這樣的理解,能不能釐清你對吃Tone的疑慮。 什麼是吃Tone? 電吉他插入音箱,是一種Analog to Analog,類比轉類比,轉換勢必造成訊號減損。訊號減損便是「吃Tone」,接著,隨著我們轉大音量,音箱不斷放大被吃過的吉他訊號,於是「吃Tone」現象,便愈發的明顯。 然而有接觸必有損耗,是必然的定律。「吃Tone」既無可避免,於是各大音箱廠牌,便期望以其獨特設計,彌補被吃掉,或者說耗損的部份。 以譬喻來說,吉他插入音箱,你可以想成是將Wave檔轉成MP3,而音箱將訊號放大,則是MP3還原成Wave檔的過程。但問題是,當我復原始訊號時,怎麼知道Wave在轉換成MP3的過程中,損耗了哪些部分?事實上,沒有人知道!因為縱使數據完全一樣,人耳聽起來的感受依舊不同。 所以便出現了兩條理路。某些廠商便致力於「還原」訊號,他們認為音箱的目的,是單純的放大訊號,不應該有所扭曲。於是這些廠商,便成為玩家口中最不「吃Tone」的廠牌,如我非常喜愛的Victoria Amp或Bogner;但某些廠商卻不這麼想,他們認為原始訊號不論如何,是不可能被還原的,所以便致力於「染色」,損耗既是必然,那我就用我的方式,把它還原出來。這類音箱大概就是玩家口中有「個性」的廠牌,或者辨識度相當高的廠牌,如Mesa Boogie或Marshall。 吃Tone有好壞之別嗎? 這件事本身就沒有好壞之別。如果訊號減損就是「吃Tone」那全天下大概沒有一顆合格的音箱;如果「吃Tone」被用來解釋你不喜歡,或不喜歡某顆音箱或效果器,那你喜歡或不喜歡的,可能只是它「染色」的方式。 真實絕對是好的。但在音色的世界裡,但我想讓更讓人如痴如醉的,是獨特的「染色」。比如Fender的Clean Tone;Mesa boogie的Drive Tone,不論歲月怎麼沖洗,只要耳朵一聽到,依舊瞬間便能觸發美好的記憶。 同樣標榜Vintage的音箱,一個可能是用舊電路技術,真的去做仿古音箱;而另一個則可能透過模擬技術,去做出仿古的聲響。這中間可有好換之別?選擇仿古音箱質感當然比較好,但花了三萬、五萬可能只有一種Tone;選擇模擬技術可能仿古沒那麼到位,

如何在匯入MIDI檔時,保有或改變原 Project 的節奏、調性、拍速

這是一個在 Logic Pro 討論區的朋友Peano Liu所提出的問題,正好,我曾為這個問題傷過腦筋,也怕自己再忘記,所以將方法寫再部落格中,除了解答,也同時備忘。 Project定義視窗 Logic Pro會在開啟檔案的同時,定義Project的屬性,包含調號、調性與拍速,當然這些參數事後都能修改,但在一開始,我們便如此定義了一首歌。所以當你預覽Apple Loop的時候,他的拍速與調號,會以符合Project定義的方式播放。所以有時候,某些Apple Loop聽起來會怪怪的,好像聲音被過度拉扯的感覺,這是因為原始Apple Loop的調號速度,與Project相差太遠的緣故,所以Logic Pro才有一個可以改變調號預覽的功能。 改變預覽調號 延伸來看,新開的Project會要求我們定義其拍速、調性與調號,那使用Open Project開啟的Midi File呢?因為Midi File本身含拍速、調性與調號的資訊,所以這些資訊,便會成為這個Project的定義。因此,當你放入第二個含有不同拍速、調性、調號的Midi File時,以DAW的邏輯來說,一首歌不可能有兩種定義,所以Logic Pro便會改變後來置入的Midi File內容,讓其調性、速度與調號,符合Project的定義。因此,當Project開好了以後,不管你用任何方式輸入Midi File,都不會改變Projct的定義。 那如果我想用Midi File的定義,重新定義Projct怎麼辦? Import Global Track 也可以,只要Import別的Project的調性、調號、拍速定義即可。但由於一首歌只能有一個定義,因此使用此功能之後,原始的定義便會被覆蓋掉,請小心服用。(當然你也可以用分Set的方式同時保留原始定義與輸入的定義。) 把欲輸入的Midi File存成一個Project,假設此Project檔名為"A" 在目前工作的Project中使用Browser-->All Files,選取"A",按下右下角Import 如果想輸入Project的定義,請按下Global按鈕,預設是關閉的 按下後,含有資訊的Global Track便會出現在選單中 選取後按下Import,收工 以上便是輸入P

新玩具 UAD Neve 1073 & Preamp

早在UAD 1的時代,我便買了UAD Neve 1073 Plug-in,那時候我記得一張卡只能跑4個1073,但卻不妨礙這個EQ成為我的主力。 大概是去年吧,UAD挑出幾款最受歡迎的Plug-in進行升級,而Neve 1073是其中最大的亮點。因為EQ and Pre的組合,在工作中非常非常的實用而且方便。甚至我覺得比Channel Strip更加實用。 因為很多時候我只是想單純的將不適宜的音量,推大或壓小,但Channel Strip開出來總是一大串,而付在那一大串EQ、Compressor或Expander裡的Gain或Makeup,往往不見得能讓我們得到很好的放大結果,因為往往放大了訊號,卻失去了細節。 這時候來聽1073就很有趣了,因為他的Preamp是獨立而非附加的,而且是很單純的訊號縮放功能,但是UAD的縮放技術不是單純的把Gain推大,而是把聲音的層次(Layers)給推出來。換句話說,透過Preamp你能聽見更大的音量,與更多的細節。 我錄了一段短片,請大家聽聽這個聲音(請將音量轉大)。 如果世界末日時,我能選一個Plug-in放大自己的聲音讓天使聽見,那應該就是Neve 1073 & Pre了。 可是沒電腦?啊凎~

感慨

其實有時候真的會蠻感慨的 理論上,應該是你喜歡我的音樂風格,所以找我製作音樂,在開始之前,你已經可以想像得到做好會是什麼樣子;而實際上,往往是你找我做音樂,只是找一台自動編曲機,希望給我幾個線索,就變出你想像的樣子。 風格是什麼?在這個一不小心就沒飯吃的年代,風格算得了什麼。於是,我們把自己訓練成編曲機,為了生存我們什麼風格都編得下去,但到頭來卻發現,真正威脅你的是科技。而人之所以成為藝術家的價值與訓練,早就因為生存,而被我們遠遠的拋棄。 其實,這是一個很兩難的問題:因為別人不需要花錢來證明你的才華;而你的才華,也不必展現在為了滿足誰的需求之上。 大家都知道塑膠澡盆好賣,又便宜,但真正值錢的卻是手工檜木,一搥一搥敲出來的傳統澡盆。好賣的澡盆會堆在五金行角落;而檜木澡盆會擺在專門的店裡。到底好賣便宜好?還是品質優秀強? 我覺得,都好;當塑膠盆,得忍得了別人的輕賤與削價競爭,但Case會比較多;當檜木盆,得耐得住窮困,但是會比較爽。 其實關鍵就是心態。 我現在在哪種舞台?能不能調整到對的心態,扮演好正確的角色? 塑膠桶或檜木桶那是本性,本性無關對錯,就像有人擅長古典有人專門做流行,擺錯位置,下場都是淒慘;擺對位置,自然游刃有餘。做游刃有餘的事,不過是順了本性而已,沒什麼了不起。能優遊於二者之間的,才是貨真價實的才華。 因為才華,不只是能力,還有心態,更重要的,還要能隨時調整自己。 雖然不免感慨,但感慨過了,情緒整理了,便能再次出發了。 順從本性的,能養活自己;而有才華的,能帶領他人。個人武力強悍,從來只是上戰場的必要條件,但卻不是得勝條件。在聲音的領域裡,你只是想上戰場?還是想得勝利? 硬要別人接受你的堅持,不過是武力展示;能得到下一次合作機會,才是真正贏家。 所以當你下次又因為修改,或客戶模菱兩可而需求而生氣的時候, 或許可以思考一下:我想要什麼?想告訴別人我很厲害,還是...想贏? 共勉之~

Legacy Plug-in

當Logic Pro X更新到10.1,不知道是否有很多人跟我一樣,發先某些以前慣用的Plug-in不見了? 這時候按住Option,再點擊Audio FX,便會出現一個叫Legacy的分類,消失的Plug-in就在裡面。 按住Opton便會出現Legacy分類資料夾 其實我有點不是很瞭解為什麼Logic Pro要取消這些Plug-in?因為並沒有看到任何更新,或替代方案出現,而且其中某些Plug-in效果相當不錯(如Guitar Amp Pro),或者某些是唯一工具,比如Denoise,因為Logic Pro只有這麼一個消除雜音的工具。 不過,Apple高興取消,也就取消了,市面上比Logic Pro內建更好的Plug-in亦比比皆是,花點小錢就能得到,不論如何,還能用就用吧。

Logic Pro X and Apogee

更友善的apogee介面 剛剛發現的小地方,如果開AUdio Track,在軌道上方可以直接控制Apogee one麥克風輸入的相位、音量、Low Cut跟Phantom Power。 小東西但相當貼心,我不知道其他家的錄音卡可不可以,但是apogee這個讓我覺得相當相當方便,還可以用iPad Remote。分享給大家。

Logic Pro X 發佈10.1更新

這次的更新,實在太讓人興奮了,想知道細節或對英文不是很爽的朋友,請聽我一一道來吧: 第一個不同是起始畫面。在我已經有點模糊的記憶中,這跟Logic Pro 7的起始畫面顏色是一樣的。這難道是Logic Pro 7的功能回來了嗎?趕快打開Event List看看,結果令人高興的是...他喵的沒有!不過軟體效率變快變流暢,的確有點Logic Pro 7的味道,還是讓人相當振奮。 變色的起始畫面 第二個不同,有5GB的新增內容可以下載,咱Logic 就是霸氣: 你看過哪個軟體改版一次改5GB的嗎? 新增 Drum Machine Designer 是的,我就是那個曾經靠北過 Drum Kit Designer沒有電子鼓,而且鼓手與Pattern太少 的鄉民。於是,Logic Pro這次給了我們新的鼓手,並加入了電子鼓模組。選擇Electro或Hip Hop,鼓組會自動切換成電子鼓。換句話說,以後Drum Kit Designer就是Analog Drum;而Drum Machine Designer就是Electric Drum。 Drum Machine Designer 那如果我想Analogy跟Electric一起用怎麼辦?很好!你的心聲,Apple聽到了,這次改版,我們終於能使用一個以上的Drum Kit Designer了!喜不喜歡?開不開心~~~ 終於可以多個Drum Kit Designer了 Drum Machine Designer以全新面貌在這次改板中呈現,每顆鼓都可單獨替換,Ultrabeat前景堪慮啊~ Drum Machine Designer 除此之外,還可以透過Logic Remote啟動Note Repeat。Note Repeat有什麼功能呢?假設你想錄一個八分音符的大鼓,在Rate中設定1/8 Note,按Record,接著按住Keyboard上的C1不放,大鼓便會持續打八分音符。換句話說,再也不必用鉛筆一格一格劃MIDI Note了。 Note Repeat Piano Roll功能增強: 以往我們使用Piano Roll,如果音層相隔很遠,往往會在畫面中留下一大片空白。比如畫面中,C2及C3兩個八度音完全空白一片。 Piano Roll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