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DUET!you do a GREAT job

從我的第一張錄音卡 M Audio Delta 66 開始,近10年的時間,回頭看看才發覺,原來自己糟蹋過的錄音卡,還真是不少。
M Audio Delta 66-->Motu 2408 MK2-->Digidesign Digi002 rack-->RME FireFace 800-->RME 9652-->Apogee DUET
因為我習慣MAC與PC一起作業,所以許多錄音卡是同時存在使用的,比如Motu 2408 MK2與Digidesign Digi002R,也正因如此,我幾乎可以很輕易的就做出錄音卡的A/B Test,不過小弟本身對硬體設備的測試比較,一向興趣缺缺,原因有二,其一為我對排列組合Do,Re,Mi的興趣,遠高於研究硬體設備;其二為硬體真的是一翻兩瞪眼的東西,一對Genelec 1029A,不會因為怎麼調整、串接,就能發出1030A的低頻。因此在使用數位音樂設備幾年之後,我對於價位偏低的音樂設備,大多抱持著觀望態度,直到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購入Apogee DUET,
而且我承認,我是衝著"Apogee"的名頭買的。
回想我的歷代錄音卡,老實說,真的要說沒什麼研究,恐怕也沒什麼人相信:

M Audio Delta 66是我的第一張錄音卡,購入的時間約在2000年。當時完全新手入門。會選擇這張卡,大部分是因為阿通伯華哥的推薦,其他則是其價格的低廉。對當時的我而言,Delta 66就像恩客,而我就是那忐忑的小雛妓,以第一次來說,你總希望能盡量順暢、簡單,過程中不要有太大的痛苦與麻煩,不用花太多力氣就能創造出激烈熱情的音樂。是啊,做音樂跟嫖妓一樣,都是搞聲音的產業。而Delta 66也沒有讓我失望,穩定的Driver,簡易的安裝,對哪一套音樂軟體,都能相容的很完全。甚至後來在G3上搭配DP使用,平順穩定特色也絲毫不減。
在那個錄音卡對Windows並不友善的年代,M Audio的產品幾乎是PC User的不二選擇。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張卡在PC與MAC上,並不會因為Driver不同而表現產生差異,在Nuendo與DP上使用,幾乎可以立刻分辨出,兩套DAW在Audio Engine上的不同,是一張還原度很夠的錄音卡。
這張卡我使用了快兩年的時間,直到Giga Studio出現。這個革命性的取樣軟體,讓取樣音色的品質,完全依賴於錄音卡的DA之後,Delta 66音色單薄的缺點才開始暴露出來。再加上Analog/Digital input無法同時使用等缺點,讓我開始尋找第二張錄音卡。
而如今回想起來,通伯已乘鶴而去;華哥也離開了阿通伯;DP我早已遺忘多年;而當時逼著我換電腦,換錄音卡的Giga Studio,也幾乎消失不見。
但熟悉的Delta 66,卻仍在Jrrshop.com上熱賣不減當年。
回憶,讓人不勝唏噓,而現在的自己,也已經懶得去計算當年到底花了多少升級的冤枉錢?只是當年許多比Delta 66貴很大,貴很多產品,今天又在那裡?
好的設計,它就是好,縱使被DigiDesign這麼爛的公司買走之後,它還是能繼續幫助Pro Tools削琅。想想Mbox都換過幾代了?DA品質還是彷彿霧裡看花,整個霧撒撒,便更顯得這張低價錄音卡的可貴。

Delta 66後來搬到PC上成為Giga Studio的禁臠。雖然其品質並不令人滿意,但至少十分清晰。這時我開始將編曲工作,由PC Nuendo轉移到MAC DP。為了進一步使用DP,我因緣際會的,在MidiMall買了一張二手的PCI 323+MUTO 2408 MK2。
這真的是一張超乎想像的錄音卡,堪用的AD/DA Quality,多到爆炸的Input Select,一張PCI卡可以接最多三台2408,不論是值與量,都堪稱一絕,加上比起Pro Tools HD System;Apogee Symphony或RME 的M or ADI系列,相對低廉許多的價格,MOTU在中低價位的Multi-Channel系統裡,還真的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它的AD/DA Quality比起M Audio,厚實許多,不過很明顯是Tune過的Tone,清晰度相對比較低一些些,但是能在多軌I/O時,不論Analogy in or Digital in,都還能保持單軌I/O時的Quality,MOTU很明顯有其獨到之處,重點是,很耐用!怎麼操都不會熱當,都不會壞掉。對其他的DAW也還算友善。只是播iTune的時候,它那濁濁厚厚的Tone,有時會讓我有點感冒,但也算服用平安,9分滿意。
直到我買了Digi 002R,將它移植到PC上給Giga Studio用時,惡夢才真正的開始。無論我怎麼安裝,2408總是能在Windows下出現問題。如果Delta 66對我而言是恩客;那2408就是折磨我的皮條仔。為了安裝,我上遍各國內外各大討論區,重灌過無數次的Windows,還特別為它尋找適合的Mainboard與CPU,不知道熬了多少次夜,才終於歸納出一套能順利使用的規則。期間當然也尋求過當初採買店家的協助,而他們也義無反顧的,讓我了解到「男兒當自強」的道理。
歷經百轉千迴終於完成安裝2408之後,所有的Update、就變成了搖不可及的夢想。不過無所謂,能工作最要緊。2408渾厚的AD/DA特色,恰巧也就彌補了Giga Studio 弦樂單薄的缺點,
於是,小妓女慢慢抓住了皮條客的個性,在2408的幫助下,我安然的使用了將近4年。直到最近上網將它脫出,在買家的詢問電話中,得知他正焚膏油以繼軌的跟2408搏鬥時,我緩緩的告訴他:朋友,2408沒壞,他只是比較有個性......and這就是人生!

第三張錄音卡,是我要終生感激的一張錄音卡。
如果不是你,我不會斷然放棄Pro Tools。
如果不是你,我不會知道,原來2408的AD/DA,其實算有個性,你的才叫「霧撒撒」。
如果不是你,我不會知道,原來老子花了四萬多塊買的AD/DA,錄不到高頻。
如果不是你,我不會了解,原來2408的Driver還算客氣。
如果不是你,我不會熬夜,認真的學習時脈與同步的問題。
如果不是你,我不會開始研究Logic,開始使用UA格式的Plug-in
......
一切的一切,都應該感謝你。
如果我在數位音樂領域,能有一點點的進步或成就,都該歸功於你的品質與不穩定
以上,操你X的B!



或許是之前使用Digi 002r的印象太差,當我換到RME的FireFace系統時,幾乎是沒有任何的使用或AD/DA品質上的疑慮,一整個就是安心。
至於為什麼會選RME系統?這得回歸到Logic Pro 7的年代。當時apple尚未與Apogee結盟,而我又被Digi 002R+Logic Pro 7整的很慘,所以一直想要搜尋一個價位合適,等級又不差的Audio Interface,然往上看,Pro Tools HD、Apogee Symphony(當時還沒有Emsenble與duet)實在太貴,小弟是熱愛音樂,但還不到為所愛賣屁股的地步;往下搜尋,則MOTU、M Audio,我也已經玩過了。於是在男人嚐鮮心態驅使下,很自然的便找上了RME。因為在LogicPorHelp.com上,大家最推薦的搭配也是Logic+Fireface 800。作為Logic Pro 7的信徒,怎能抵擋「最佳組合」這個字眼呢?尤有甚者,我連PC也換成RME 9652,原因無他,但求穩定平順而已。
而這個組合果然沒讓我失望。無「後顧之憂」的感覺,果能讓人一擲千金而不悔。
RME穩定的品質表現,對剛踏進遊戲業界,跌跌撞撞的我而言,真的提供了莫大莫大的幫助,AD/DA/DD的Quality跟穩定度都讓人放心,當然,所謂的穩定度,可能必須先說明我讓FF800負擔的工作量:
Roland 2080 Analog 6 Channel in
Digitech Studio Quad Analog 2 Channel in
Mic in Road NT 4 Analog 2 Channel in
Mic in Shure SM 57 Analog 1 Channel in
Guitar Line in Analog 1 Channel in
PC VSTi ADAT 16 Channel in
PC Playback Spdif 2 Channel in
World Clock Sync Digital 1 Channel in
Monitor 1/2 Analog 2 Channel out
Phone Monitor STAX Analog 2 Channel out
Digitech Studio Quad Analog 2 Channel out
Phone Monitor K240DF Analog 2 Channel out
PC VSTi MIDI out
FireFace 400 Port : Computer
FireFace 800 Port:WD External 1TB HD
上面一票落落長的英文加數字,如果你懶得看也沒關係,看這邊的結論就可以:
簡言之,一次編曲,我大概用到FF800百分之80左右的資源,還包括為了減少Latency,我的Buffer size最多只能設在256(雖然已經聽得出來有點慢)。但如果加上收音,那就必需調到128,對錄音卡的考驗更大。(我知道你想問Buffer Size調小,不是應該對電腦的壓力更大之類的問題,但是,不不不,這類的問題在MacPro上是不成立的,you know!)
所以基本上,你大概可以知道,我對穩定的門檻,大概就像口味很重的黑片,能桶的地方都站滿男優一樣。這道理很簡單,就是你喜歡看什麼樣的片,就大概會怎麼對待你的錄音卡,做音樂跟拍A片一樣,都是聲音娛樂產業...Again。
所以FireFace 800就是能在這種使用量下每一個Channel都仍舊保持有一定的水準的機器。縱使長時間的工作,也不會產生任何Crash或Clip,AD/DA乾淨,充滿細節,加上一目了然的Route System,與歧視MAC但很好用的Analyzer,這張卡可謂無懈可擊,十分滿意。
就這樣他陪伴了我快一年半,直到有一天,編到一半突然沒聲音,重開Logic後便轉好;又或者會突然間聽到幾聲輕微的沙沙聲,但也很快便恢復正常,我心裡便知道可能有點狀況了。
果不其然,在一次與朋友的閒聊中,聽說了FireFace 800容易過熱的設計瑕疵。回家後我拿出一首8 Analog 10 Digital In/4 Analog 2 Digital Out的Logic File反覆PlayBack 3次,Bounce 2次之後,FireFace 800的Analog/Digital STSTE LED燈示下方,幾乎達到會燙手的熱度。
於是我慌張了。慌張並不是怕他壞,而是他很貴!而且基於男人嚐鮮心理,如果FF800掛點,我一定會想玩別的,那還有什麼能玩呢?NoNoNo,光想都知道在上去屁股一定保不住,所以我積極尋找一張錄音卡,來減輕FF800的負擔。

但問題是,有那個編曲軟體,可以同時使用兩張以上的錄音卡?
很抱歉,怎麼這麼巧,正好Logic可以說..!

於是,我開始肖想....Apogee


對許多音樂界的熱血男兒來說,Apogee是一個夢,一個熱血而真實的夢。它的價格能輕易的讓男兒熱血沸騰;但透過它所完成多如繁星的唱片作品,卻又如此真實而垂手可得。
至於我為什麼會開始肖想Apogee呢?話說有一天,我在Logic pro 8裡發現一個不得了的灰色選項:


靠!logic pro 8裡居然還有老子進不去的禁區!靠..!A...A...Apogee...(第二個靠明顯弱了)
我不甘心,Logic教主,我可以接受你賣水晶給信徒謀財,不過為什麼一定要挑這個牌子?請你回家恭奉很便宜,但為什麼訂底座一定要選這個牌子?
教主說:你可以選別牌,之前的FF800我也坐的很穩。
信徒:可是,選FF800灰灰的這塊不會亮!
教主:亮不亮只是一場虛幻。
信徒:那你亮起來讓我進去?
教主:嗯...辦不到

反正,這就是信仰,就像慈濟裡頭錢捐得多就會有制服的一樣。
我...也要搞一件!
於是,生平第一次,我Google了這個遙不可及的單字「Apogee」
登上官網,咦?不一樣囉,以前只有小高哥那種有錢人才買得起的AD8000作古囉!
產品線變得異常單純,先從貴的開始講:
專打Pro Tools HD的羅西塔系列還在

監聽專用的Mini DA Converter也還在

接下來的產品就有趣了


只要一看到這種AD/DA分開的機器,請自動在其型號前加上「貴森森」,所以這兩台就叫貴森森AD16與貴森森DA16,名字等於功能
貴森森AD16:豬放進去,香腸出來,一次可處理16條。
貴森森DA16:香腸進去,還原成豬,一次可還原16條。
如果你想多處理幾條,就多買幾台,最多可一次處理/還原128條
多簡單,多清楚,多明瞭啊~

接下來是Apogee「親民系列」產品,第一號:Ensemble。基本上就是常見的8 in/out Audio Interface,

「親民二號」就是Emsenble的簡易版,不過說簡易也不對,它並沒有從Emsenble那裡簡化什麼下來,基本上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2 analog in/out Audio Interface

Duet:二重奏,2 in/2 out,名字取的真漂亮!
Ensemble:合奏,8 in/ 8 out,讚,非常符合邏輯!
那在上去呢?沒了嗎?有的,朋友!再上去叫
Symphony:交響曲,Cool!從產品名稱就知道從那個等級挑選,真是棒透了。可是,Symphony在那裡?為什麼網站上看不到?很簡單,「貴森森」系列堆起來就叫Symphony。想堆幾軌就能有幾軌,愛怎麼交響就怎麼交響,是不是棒透了呢,我的朋友!

但「貴森森」系列並不是本文重點,所以讓我們用盆冷水把自己澆醒。

一如我於文章開始所言,經過多年的使用經驗,對於低價的Audio Interface,我其實已經沒有什麼信心了。但這時候你可能會問:那為什麼不買Emsenble呢?幹,我賺的錢就不是錢嗎!
但是不說你可能不相信,我是為了環保!畢竟一開始是為了「降低」FF800的使用量,而非為了「取代」FF800,畢竟它又沒壞。我一方面為它做散熱設計,另一方面找張簡單的錄音卡分擔它的工作,一切都在計算之中,是那麼的合理,那麼的物盡其用,那麼的...「環保」!
而且DUET另一個非常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那棵大大的音量旋鈕,它真的就是控制音量的旋鈕,你可以透過影片了解他的功能:

為什麼一顆旋鈕會帶來這麼大的感動?
請問有哪一個Audio Interface上面掛有硬體Output音量控制Knob的?
如果你像我一樣,只有一對監聽喇叭,編曲用它、聽iTune用它、看A片也用它時,請問每一個Source的音量會一樣嗎?
所以你每次都要打開錄音卡的軟體調整輸出音量?
還是分別調整每個軟體的輸出音量?
是分兩次把兩顆主動式監聽的音量轉小嗎?
或者花個一萬多買個Mackie Big Knob?用了以後才知道再好的DA經過它聽起來都是一個樣。
然後為了轉音量買一個更好的Monitor Controller,夜深人靜的時候才驚覺:幹,我好像只有一對監聽。
試問夜深人靜A片開太大聲被抗議的時,為了最快降低音量你肯花多少?
戴耳機,變態!
免錢的軟體?轉好大概連對面大樓都知道了。
一萬塊的Mackie Big Knob?出來的聲音,會連你都不認識。
三萬的Monitor Controller?你不過是想看個A片...
兩萬不到的DUET,提供了這個Function,還是一個很棒的AD/DA,更重要的是,它叫「Apogee」!
於是:

以非常低廉的價格,我穿上了制服!
雖然穿上了,但基於對低價Audio Interface的成見,心理還是不免犯嘀咕。
而正式使用後,我只能以「欣慰」二字來形容我的心情:因為終於看到家有良心的公司,對如此大眾價格的產品,仍舊堅持它的品質。
再以實際的例子來說的話,DUET的美金價格是495,四捨五入後,等於一個Channel要價248,248*8 Channels=1984,這幾乎就是Emsenble的價格。而Duet與Emsenble的差異,也就是這Channel多寡這麼簡單而已,其AD/DA的品質,是完全一樣的。
這一點,讓我感動了好久...
也讓我對低價AD/DA產品徹底改觀,
BUT...那跟他叫「Apogee」有絕對絕對的關係。
我以前想過買FireFace 400來搭配NoteBook使用,但是爬文與聽阿杰分享之後,才知道FF800與FF400使用的AD/DA晶片,完全是不同的;再看看Pro Tools HD系列,與其Digi系列、MBox、M-Audio系列,是如何的分屬兩個世界,我想就不難了解為何DUET會帶給我如此巨大的感動。
DUET在AD/DA上,完全是能拿來跟FF800一較長短的東西。Why,因為它只軌數比較少的Emsenble,因此我無法以「簡化」來形容DUET,它就是「沒有」。但是,「沒有」比「雞肋」真的要好上太多太多。

Quality夠水準的AD/DA,1 Channel就打死一票I/O花俏的Audio Interface。
DUET只有Instrument in/Mic in可以和FF800比,但是,我沒什麼好說的,FF800是雞肋,而DUET是「可用」。
FF800提供了 一個Guitar line in我只插進去過一次,DUET的Instrument in卻是真的可以跟軟體搭配的DI
同樣一支Shur SM 57,FF800要轉到4點鐘方向,才大約與DUET 50% Output的音量相同,但稍微用力,FF800便會很敏感的接近爆表。
而DUET雖然沒有搭載著名的UV22,卻也很貼心的提供了Clickless Operation,來確保每一次錄音的安全。
AD/DA各有特性,FF800乾淨,Tone偏冷,細節掌握度好,還原度很夠,不管什麼聲音出來都很清晰,聲音的寬度比較均勻;而DUET的Dynamic feel比較夠,Tone聽起來比較Hot,動態捕捉力強,高頻有很自然的毛邊,Tune的感覺更加明顯,像是把細節放大,然後推到你面前,刺激感比較足,因此聽起來會比較Hi-Fi,而相對的會感覺FF800比較不討喜。特別是一些USA掛,顆粒很粗的Guitar Hero,用DUET聽起來更是刺激感十足...
不論如何,當一張兩萬不到的錄音卡,跟一張五萬以上的錄音卡被放在一起比較時,我想這是一種成功,也是一種失敗。成功的是誠意與堅持;而失敗的則是勢利與算計。DUET的對手應該是FireFace400,而我相信大部分接觸過DUET的人,幾乎都會很自然的忘記這個產品。
RME還是一家很棒的公司,Digidesign也不會因為Mbox很爛,就改變世人對Pro Tools的肯定;Apogee以前有沒有幹過什麼狗屁倒灶的Driver或行銷策略,我相信一路走來的許多前輩都比我還要清楚。只是在這個私人的部落格裡,以一個USER的角度,我真的很想問,給我一個好的AD/DA有那麼難嗎?Controller我另外買沒關係,Digital I/O要我再花錢也無所謂,但是,能不能幫我節省一些時間,用最快的速度讓我知道最重要的東西叫AD/DA。
一路寫到這裡,輕描淡寫了將近10年的歲月,才算出了個有點像樣的DUET,希望以後的寧靜革命週期,能縮短為5年,2.5年...由衷的希望。

留言

  1. love again11:17 下午

    真是一篇屌文章!

    apogee的音量旋鈕的附加功能原來看a片用的,
    我一直以為是裝飾用的.

    回覆刪除
  2. Mixinput5:25 下午

    推屌文,簡直跟我的經歷一樣,不過你跳過ECHO這段了,我下次幫你補上,哈哈哈><~

    回覆刪除
  3. 那..就等你了!

    回覆刪除
  4. 真是太棒了!原來Mackie Big Knob這麼糟。
    請問您用購買DUET前FF800如何調整監聽的音量,
    使用軟體嗎?
    大推。

    回覆刪除
  5. 買了您的書,但還是許多地方不瞭...
    Logic又出了9...

    回覆刪除
  6. 請問如何在Logic底下同時使用兩張錄音卡?有什麼限制嗎?不知道哪裡會有相關的資訊~感謝!
    rajaderrick@hotmail.com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暫時擱置Logic Pro 8寫作計畫

IMG_2565 原由 yrandy1981 上載 掙扎許久的Logic Pro 8寫作計畫,可能決定要暫時擱置了。 其實我一直很猶豫,因為一來,我並沒有一個舒適的寫作環境與設備;二來Logic Pro 8的改版幅度,其實也沒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地方。相反的我倒有不少改進建議。 希望Logic Pro 9在明年推出的時候,能朝著Logic Pro 7的方向改進。雖然簡單化是絕對不會錯的設計方向,但是簡單化與大眾化,畢竟還是不一樣的思考邏輯。 Logic Pro 7一開始用很卡,但適應了之後會很順;Logic Pro 8上手不會有任何困難,但用久了反而會開始懷念一些Logic Pro 7很順手的細微功能。我不只一次動過將Logic Pro 7再灌回來的念頭。雖然我想要的都是一些很細微的小東西,但目前看來也只能把希望寄託再Logic Pro 9了,雖然我覺得希望不大就是了... Logic Pro 8就像個漂亮討喜的洋娃娃,漂亮,但是內涵其實來自於他承襲的血統。 最近思考起寫作計畫,總是興趣缺缺,唯二能讓我精神一振的只有Sculpture與ES2,但兩個軟體音源也不成書。如果一件事做起來總是猶豫,那就別去想他了。 下半年,重心會放在音樂的量產上,加油!

Pro Tools VS Logic Pro

Pro Tools V.S. Logic Pro的PK問題,我想或多或少都曾引起音樂愛號者好奇心。 這次讀者nopoint520(下次寫mail來請記得署名...=.=)來信問到他實際發生的情形,我便將回答公布於部落格上,他的問題很好,我想這也應該是其他許多人的問題。 Randy老師您好 最近買了您的書 利用下班時間研究並練習 真的感覺您非常的用心 也受益良多 不過有個問題 應該說是決擇困擾著我 期望您能夠撥空指點一點迷津 1.您在部落格有提到 pro tools與Logic 各有所長 可截長補短 請問Randy老是您自己製作音樂時 會同時利用兩套軟體嗎?或是可否稍為具體說明兩套軟體各自比較適用於哪些製作的步驟 例如 也許誰適合mastering之類的。 2. 由於我自己尚未購買錄音介面 原本是想購買mbox2用pro tools 但在拜讀您的著作後,深深被Logic的魅力所吸引 以致於我後來便不想購買mbox2,轉而想購買其他價格相近的錄音介面,但是友人卻一在推崇pro tools,況且mbox2也可適用於Logic 請問您是否會建議我購買mbox2,等於擁有兩套軟體 並且也擁有錄音介面 或是直接購買錄音介面 (因為我是想說 同價格但不付軟體 品質應該會比mbox2略高吧? 3.友人推崇pro tools的理由還有一項 是因為我本身從事動畫師的工作 未來有想自己製作動畫片 並且錄製佩樂對白等 友人認為,倘若我使用pro tools 會與大部分的錄音室 工作室的檔案一致,若需要再請錄音室做後制處理 會比較容易做檔案上的交流。 請問關於這點 老師認為如何呢? 在回答他的問題之前,請大家先花點時間看看我寫過的一篇: Pro Tools V.S. Logic Pro 的文章,先對這兩個軟體的發展與背景,有個基本的概念。 如果你已經看完,接下來便是我對以上三個問題的回應: 1. 我將問題一拆成兩個部分回答: (1)可否 稍為具體說明兩套軟體各自比較適用於哪些製作的步驟: 我想,縱使知道哪個軟體比較適合哪些製作步驟,也應該不會在工作的時候,把一首歌在兩個軟體間import來import去。我覺得比較省時且正確的方法,是將一套軟體研究透徹。畢竟編曲軟體大同小異,一套徹底通了,換了其他軟體,摸索一下也能作業。我想熟悉了一套以後,你現在的問題便不會是問題了。 重點不再比較優劣,而是

Logic Pro X 10.2.3 新功能一覽

Automation : 以前想移動某個Automation點,只能利用滑鼠來左右上下移動 移動Automation Point 現在只要是Nudge Region/Event Position開頭的快速鍵,都可以用來移動Automation automation指令 另外新增了四個可以上下移動Automation的快速鍵 新增的快速鍵 Normalize 通常我們可以利用Gain這個指令來放大或縮小音量,而Normalize則只能單一個Region作業,這次改版,Logic Pro X新增了可以多軌同時Normalize的功能 Change Gain 我們可以一次選擇多個Region,當使用Non-destructive Region Normalize(Individually)時,Logic Pro會以Region各自的音量作為Normalize的標準,所以我們會得到兩個Region各自有不同的Gain值 Non-destructive Region Normalize(Individually) 下圖為使用Non-destructive Region Normalize(Individually)的結果 上方Region增加了+12.7dB 下方Region因為音量原本就較大,所以只增加了+3.5dB 而倘若我們使用另一個指令Non-destructive Region Normalize (All)時,Logic Pro會以最大音量的Region作為Normalize的基準,以上例來說,兩個Region會統一增加+3.5dB Quick Swipe Mode 以前在Quick Swipe之下,要選擇移動或Swipe必須靠按左上角按鈕轉換 左上角按鈕切換剪刀與swipe 現在選單中新增了Quicl Swipe/Take Edit Click Zones選項,勾選後左上角的小按鈕會消失, 在這個模式下,選取Region上半部是移動,下半部則是Swipe Tools Menu 以往Tools Menu不能編輯,而且每一次改版快速鍵都會變得不一樣,尤其是10.2.2不曉得為什麼將Text Tool的快速鍵取消,可能是他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