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多時候,很想多寫些東西出來分享,但腦袋總是空空的,之所以腦袋空空,不是因為寫不出來,而是越來越多現象,自己都覺得好像經歷一下也不是什麼壞事,沒什麼~
沒什麼的感覺多了,想寫得自然就少了。
舉個例吧,一堆人一窩蜂地往唱片圈跑,FB上老是在更新音樂動態,其實連聾啞人士都知道唱片已是夕陽產業。就像現在叫你去辦報紙,你要嗎?
產業總有起落,影響起落的關鍵是供需。換句話說,你想靠聲音吃飯,但你最想要的唱片已經沒飯給你吃了,你必須想的是哪裡還能蹭上一口?而不是拼命想蹭這口。
自己發,90%的機率,一張片,就是爽一下,當個紀念,而且這個紀念,三年後你就不太敢拿出來,因為光丟臉都能丟死你。
所以我建議,有志出片的音樂同好朋友,請盡快在30歲前完成這件事,因為過幾年,當這張片子不小心被翻出來的時候,你還能嘴說那是年輕不懂事。
以前呢,我會很認真的寫一堆文字舉一堆例子,勸大家不要浪費時間;現在,我也想出一張。至少三年後,還有一笑的價值。這是一種浪漫,不用去想是不是靠它吃飯。
會做唱片很了不起,但不是最了不起。各領域的聲音需求,都有各自的專業。遊戲、電影、電視、甚至是最簡單的工商簡介,都是不同的訓練;使用的手法、硬體,甚至Plug-in,都不相同。不是會用Logic,就什麼都會了。訓練不足,就算放下身段也吃不了一口飯。所以當你發現一個市場已經枯萎或者飽和,就不要硬往裡鑽了,趕快為另一個領域做準備吧。舞台一旦站滿了人,就算這它再怎麼大,你再怎麼出色,還是難免淹沒其中。
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老版:一個員工希望他薪水夠好,能學到東西,同時又有成就感,以便他之後可以往更好的環境跳,那你會不會覺得他把你當笨蛋?或者是他腦袋有洞?
以生產線來看,如果你這條生產線常常帶給團隊意外,那團隊可能不會跟你一樣驚喜。
驚喜或期待,一方面或許是工作本身真的很有趣,而另一方面則可能是能力不足的警訊。
所以回歸到現實面,如果你很想吃一口穩定的聲音飯,就得想辦法讓自己的工作變得無聊。因為無聊代表穩定,也代表別人可以放心的把工作交給你。
但別誤會,無聊不是這份工作的目標,它充其量只能算入場卷罷了。
買新設備能讓你的工作效率增加多少?你知我知...;買新設備的快感,聽到好音色的爽感,有多讓人雀躍,同樣你知我知!
很多時候一些作品,搭上不好的畫面,或做作的唱腔,我其實都不想別人知道那是我做的。這時帶給我快樂的,是揮霍這些案子的報酬。
期待一個各方面都夠水準,並合作愉快的案子,這種外在,且不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快樂,太難;用新音色彈一首歌;多學了一種style;拿現金到樂器行跟老闆喊價,這種操之在我的小確幸,每每都讓我爽好久好久。
特別是拿著現金買設備的時候,請你心裡一定要這麼OS:切,那些刷卡分期被加%數的傻逼,學學哥的瀟灑,被賺這麼多,淦,傻逼!
這種內心獨白,真的讓我好滿足,特別是當我做了好多垃圾案子以後,更是深有所感。
一個錄得很爛,滿是現場雜訊跟風聲的Vocal,花三天用RX把它修得乾乾淨淨,我實在很難從中獲得成就感,滿腦子只著要用什麼方法殺了成音。更別說修乾淨以後,聽到前端的人說,隨便錄就好,我們Randy很厲害。
幾個Show Girl搔首弄姿的白痴宣傳影片,產品跟內容完全搭不起來的情節,看片的時候,聽到業主一句:音樂音效有配真的有差。這只會讓我想聚氣搧那老頭的地中海。
一個合作了好幾個案子的業主,聽到別人價格比較便宜,新案子就委託了別人,三個禮拜後拿著爛尾的結果來請你救火,一邊說很趕,一邊問你可不可以算便宜一點...
有時候,心態的轉換,跟技術的增進,一樣的重要,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我曾遇過一個企劃,或許是為了讓你以為他很懂音樂,也或許是為了什麼不可說的原因,在一個30秒要放在FB上的工商影片裡,挑惕Hi-Hat聲音不夠響亮,我配合著很快的修改了,但心裡其實覺得,誰請到這企劃誰倒楣。
不是音色不該挑惕,不是細節不該注重,但就像挑惕大量生產的公仔,為何接痕太明顯一樣,這挑惕,用錯了地方;這認真,是浪費成本。
但殘酷的是:我認識的好多音樂工作者,或音樂愛好者,卻從來沒認真思考過作品跟產品的差異。
合成器請跳過,他是個坑,掉進去一年能爬出來都算快。
思考一下,10堂課結束後,你希望知道合成器怎麼用?Logic Pro怎麼用?還是一首歌怎麼完成?
都要?那顯然對這門專業,有太美好的幻想~
我想分享的,是怎麼做產品,之所以稱為產品,是因為它具備可大量複製的特性,也有具備一些能越做能越省力的技巧。至於他是不是好聽?夠不夠嘔心瀝血?其實我只在乎他跟畫面合不合;跟能不能讓委託人的產品更出色。
因為音樂從來就不是主角,就算在做唱片的時候,我在乎的也不是我寫的旋律夠不夠優美,配器音色夠不夠好聽;我在乎的是我要寫給誰唱?是不是符合唱片公司想為他營造的形象。
這一年,這個觀念的更加清晰,應該是我最重要的收穫了。他讓我不再矛盾掙扎,更重要的是我心裡那藝術家的枷鎖,也終於鬆動了一些。
大概七八年前,我到台中一家知名的遊戲公司面試,面試官當時問我:這一行很多人認識你,但你有什麼代表作品嗎?
當時我愣了一下,之後這句話便成了我的心病。我努力的回想,好像做了這麼多年,做了這麼多,但從來沒想過什麼是我的代表作。那次面試之後,我便一直朝著「代表作」這個目標努力。這些年過去,在遊戲產業,我做了Spyro,跟真三國無雙手機版,太空戰士15等大作都沾上點邊,但這些大作,是我的「代表作」嗎?
當年因為薪資沒談攏,所以最終我沒能進到這家公司服務。但事過境遷後的今天,如果有機會再遇到當年的面試官,我想告訴他兩件事:
* 我參與了一些大作,但這些大作都不是我的「代表作」,充其量,我協助了一個遊戲團隊完成了一個產品,而這個產品是別人的作品。
* 我的代表作,是我的作品,但這不重要,因為他對你的產品並沒幫助。對你有幫助的,是我產品,因為,它可以穩定的產出,並提升你的產品。
---
時光飛逝,流水無情,當年場景已不復存在。而我卻相當慶幸「代表作」這個原動力,支持了我這麼長的一段時間。如今知識長了,益發感謝當年那美麗的錯誤,因為它成就了我今天的舞台。
任何專業技術,如果沒有一顆清楚腦袋的輔助,其呈現出來的樣貌,或許是驕傲,或許是卑微,無論哪一種,我想都不是我們希望成為的樣子。
希望茶餘飯後,若你能稍稍停下手邊工作,檢視一下自己的產出,那或許能少走些冤枉路。
沒什麼的感覺多了,想寫得自然就少了。
舉個例吧,一堆人一窩蜂地往唱片圈跑,FB上老是在更新音樂動態,其實連聾啞人士都知道唱片已是夕陽產業。就像現在叫你去辦報紙,你要嗎?
產業總有起落,影響起落的關鍵是供需。換句話說,你想靠聲音吃飯,但你最想要的唱片已經沒飯給你吃了,你必須想的是哪裡還能蹭上一口?而不是拼命想蹭這口。
這世界不會因為沒了唱片就不需要聲音工作者
發了片,世界不會有什麼改變,曾經的唱片經驗告訴我,發過片,但面對面你卻連名字都叫不出來的人,遠比我們想像的多,更何況,這是個自己就能發片的時代。自己發,90%的機率,一張片,就是爽一下,當個紀念,而且這個紀念,三年後你就不太敢拿出來,因為光丟臉都能丟死你。
所以我建議,有志出片的音樂同好朋友,請盡快在30歲前完成這件事,因為過幾年,當這張片子不小心被翻出來的時候,你還能嘴說那是年輕不懂事。
以前呢,我會很認真的寫一堆文字舉一堆例子,勸大家不要浪費時間;現在,我也想出一張。至少三年後,還有一笑的價值。這是一種浪漫,不用去想是不是靠它吃飯。
浪漫,從來不能當飯吃
接到一個外包案子,你需要搞一個禮拜,別人只要三天;而且報價或許還比你少五千,這不浪漫,它很現實。會做唱片很了不起,但不是最了不起。各領域的聲音需求,都有各自的專業。遊戲、電影、電視、甚至是最簡單的工商簡介,都是不同的訓練;使用的手法、硬體,甚至Plug-in,都不相同。不是會用Logic,就什麼都會了。訓練不足,就算放下身段也吃不了一口飯。所以當你發現一個市場已經枯萎或者飽和,就不要硬往裡鑽了,趕快為另一個領域做準備吧。舞台一旦站滿了人,就算這它再怎麼大,你再怎麼出色,還是難免淹沒其中。
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無聊的工作
我現在的工作很無聊(好吧,可以編曲或許已經比很多人幸運了)。我知道工作上的無聊跟倦怠,來自我已經很能掌握我的工作,幾乎90%以上的挑戰都可以預期,所以便不再覺得他有趣。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老版:一個員工希望他薪水夠好,能學到東西,同時又有成就感,以便他之後可以往更好的環境跳,那你會不會覺得他把你當笨蛋?或者是他腦袋有洞?
以生產線來看,如果你這條生產線常常帶給團隊意外,那團隊可能不會跟你一樣驚喜。
驚喜或期待,一方面或許是工作本身真的很有趣,而另一方面則可能是能力不足的警訊。
所以回歸到現實面,如果你很想吃一口穩定的聲音飯,就得想辦法讓自己的工作變得無聊。因為無聊代表穩定,也代表別人可以放心的把工作交給你。
但別誤會,無聊不是這份工作的目標,它充其量只能算入場卷罷了。
快樂來自於內心
賺了一筆外包費用、出了一張片、有了某次曝光機會,就像寫了一篇稿子被刊登在出版品上,前幾次總讓人雀躍不已,但當它成為常態以後,你的快樂將不會再來自於作品本身的曝光,而是很可能轉換到拿這筆錢繳帳單,或買新設備上。買新設備能讓你的工作效率增加多少?你知我知...;買新設備的快感,聽到好音色的爽感,有多讓人雀躍,同樣你知我知!
很多時候一些作品,搭上不好的畫面,或做作的唱腔,我其實都不想別人知道那是我做的。這時帶給我快樂的,是揮霍這些案子的報酬。
期待一個各方面都夠水準,並合作愉快的案子,這種外在,且不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快樂,太難;用新音色彈一首歌;多學了一種style;拿現金到樂器行跟老闆喊價,這種操之在我的小確幸,每每都讓我爽好久好久。
特別是拿著現金買設備的時候,請你心裡一定要這麼OS:切,那些刷卡分期被加%數的傻逼,學學哥的瀟灑,被賺這麼多,淦,傻逼!
這種內心獨白,真的讓我好滿足,特別是當我做了好多垃圾案子以後,更是深有所感。
一個錄得很爛,滿是現場雜訊跟風聲的Vocal,花三天用RX把它修得乾乾淨淨,我實在很難從中獲得成就感,滿腦子只著要用什麼方法殺了成音。更別說修乾淨以後,聽到前端的人說,隨便錄就好,我們Randy很厲害。
幾個Show Girl搔首弄姿的白痴宣傳影片,產品跟內容完全搭不起來的情節,看片的時候,聽到業主一句:音樂音效有配真的有差。這只會讓我想聚氣搧那老頭的地中海。
一個合作了好幾個案子的業主,聽到別人價格比較便宜,新案子就委託了別人,三個禮拜後拿著爛尾的結果來請你救火,一邊說很趕,一邊問你可不可以算便宜一點...
有時候,心態的轉換,跟技術的增進,一樣的重要,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作品還是產品
能清楚認知自己現在工作產出的,是作品還是產品嗎?其實兩者沒有孰優孰劣,但怕就怕用做作品的心態做產品,或以看產品的態度評斷作品,如果心態不能正確,或者說不能即時的轉換,在這一行,會走得很不舒服,更嚴重的,會讓跟你合作的人,也很不舒服。我曾遇過一個企劃,或許是為了讓你以為他很懂音樂,也或許是為了什麼不可說的原因,在一個30秒要放在FB上的工商影片裡,挑惕Hi-Hat聲音不夠響亮,我配合著很快的修改了,但心裡其實覺得,誰請到這企劃誰倒楣。
不是音色不該挑惕,不是細節不該注重,但就像挑惕大量生產的公仔,為何接痕太明顯一樣,這挑惕,用錯了地方;這認真,是浪費成本。
但殘酷的是:我認識的好多音樂工作者,或音樂愛好者,卻從來沒認真思考過作品跟產品的差異。
我想告訴你的是:做產品的態度
參與過我Logic Pro課程的朋友或許還有印象,我在開始的第一堂,便告訴來參與這門課的朋友,如果你想學怎麼操作Logic Pro,去看教學帶;想知道怎麼寫歌,去找鋼琴老師。合成器請跳過,他是個坑,掉進去一年能爬出來都算快。
思考一下,10堂課結束後,你希望知道合成器怎麼用?Logic Pro怎麼用?還是一首歌怎麼完成?
都要?那顯然對這門專業,有太美好的幻想~
我想分享的,是怎麼做產品,之所以稱為產品,是因為它具備可大量複製的特性,也有具備一些能越做能越省力的技巧。至於他是不是好聽?夠不夠嘔心瀝血?其實我只在乎他跟畫面合不合;跟能不能讓委託人的產品更出色。
因為音樂從來就不是主角,就算在做唱片的時候,我在乎的也不是我寫的旋律夠不夠優美,配器音色夠不夠好聽;我在乎的是我要寫給誰唱?是不是符合唱片公司想為他營造的形象。
這一年,這個觀念的更加清晰,應該是我最重要的收穫了。他讓我不再矛盾掙扎,更重要的是我心裡那藝術家的枷鎖,也終於鬆動了一些。
大概七八年前,我到台中一家知名的遊戲公司面試,面試官當時問我:這一行很多人認識你,但你有什麼代表作品嗎?
當時我愣了一下,之後這句話便成了我的心病。我努力的回想,好像做了這麼多年,做了這麼多,但從來沒想過什麼是我的代表作。那次面試之後,我便一直朝著「代表作」這個目標努力。這些年過去,在遊戲產業,我做了Spyro,跟真三國無雙手機版,太空戰士15等大作都沾上點邊,但這些大作,是我的「代表作」嗎?
當年因為薪資沒談攏,所以最終我沒能進到這家公司服務。但事過境遷後的今天,如果有機會再遇到當年的面試官,我想告訴他兩件事:
* 我參與了一些大作,但這些大作都不是我的「代表作」,充其量,我協助了一個遊戲團隊完成了一個產品,而這個產品是別人的作品。
* 我的代表作,是我的作品,但這不重要,因為他對你的產品並沒幫助。對你有幫助的,是我產品,因為,它可以穩定的產出,並提升你的產品。
---
時光飛逝,流水無情,當年場景已不復存在。而我卻相當慶幸「代表作」這個原動力,支持了我這麼長的一段時間。如今知識長了,益發感謝當年那美麗的錯誤,因為它成就了我今天的舞台。
任何專業技術,如果沒有一顆清楚腦袋的輔助,其呈現出來的樣貌,或許是驕傲,或許是卑微,無論哪一種,我想都不是我們希望成為的樣子。
希望茶餘飯後,若你能稍稍停下手邊工作,檢視一下自己的產出,那或許能少走些冤枉路。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