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與我 |
不管你同不同意,請聽聽看我這樣的理解,能不能釐清你對吃Tone的疑慮。
什麼是吃Tone?
電吉他插入音箱,是一種Analog to Analog,類比轉類比,轉換勢必造成訊號減損。訊號減損便是「吃Tone」,接著,隨著我們轉大音量,音箱不斷放大被吃過的吉他訊號,於是「吃Tone」現象,便愈發的明顯。
然而有接觸必有損耗,是必然的定律。「吃Tone」既無可避免,於是各大音箱廠牌,便期望以其獨特設計,彌補被吃掉,或者說耗損的部份。
以譬喻來說,吉他插入音箱,你可以想成是將Wave檔轉成MP3,而音箱將訊號放大,則是MP3還原成Wave檔的過程。但問題是,當我復原始訊號時,怎麼知道Wave在轉換成MP3的過程中,損耗了哪些部分?事實上,沒有人知道!因為縱使數據完全一樣,人耳聽起來的感受依舊不同。
所以便出現了兩條理路。某些廠商便致力於「還原」訊號,他們認為音箱的目的,是單純的放大訊號,不應該有所扭曲。於是這些廠商,便成為玩家口中最不「吃Tone」的廠牌,如我非常喜愛的Victoria Amp或Bogner;但某些廠商卻不這麼想,他們認為原始訊號不論如何,是不可能被還原的,所以便致力於「染色」,損耗既是必然,那我就用我的方式,把它還原出來。這類音箱大概就是玩家口中有「個性」的廠牌,或者辨識度相當高的廠牌,如Mesa Boogie或Marshall。
吃Tone有好壞之別嗎?
這件事本身就沒有好壞之別。如果訊號減損就是「吃Tone」那全天下大概沒有一顆合格的音箱;如果「吃Tone」被用來解釋你不喜歡,或不喜歡某顆音箱或效果器,那你喜歡或不喜歡的,可能只是它「染色」的方式。
真實絕對是好的。但在音色的世界裡,但我想讓更讓人如痴如醉的,是獨特的「染色」。比如Fender的Clean Tone;Mesa boogie的Drive Tone,不論歲月怎麼沖洗,只要耳朵一聽到,依舊瞬間便能觸發美好的記憶。
同樣標榜Vintage的音箱,一個可能是用舊電路技術,真的去做仿古音箱;而另一個則可能透過模擬技術,去做出仿古的聲響。這中間可有好換之別?選擇仿古音箱質感當然比較好,但花了三萬、五萬可能只有一種Tone;選擇模擬技術可能仿古沒那麼到位,但適用性更廣。所以怎麼看待好壞?依我說,沒有音箱好壞問題,只有口袋深淺的疑慮。口袋深,一種Tone買一顆啊,口袋淺,買一顆頂三顆啊...XD
數位世界也存在著吃Tone
AD/DA算不算一種吃Tone,當然算。不同錄音卡廠牌的AD/DA技術,同樣脫離不了「還原」與「染色」兩個理路。就算是Plug-in也一樣離不開「還原」與「染色」兩個範疇,比如Logic Pro內建效果器大部分是「還原」類的,意思是使用以後,Tone跟原始訊號不會差太多,而UAD則是出了名的「染色」類效果器。換句話說如果你用Logic Pro EQ做Low Cut,它就只是單純的減低頻,而UAD,則可能EQ一掛上去,音色便不同了。
吃Tone不重要,染色才是重點
喜歡素顏的女人嗎?素顏好看,能代表什麼嗎?我想,能在合宜的場合,做出合宜的裝扮的女人,才更是一個令人疼愛的女人。同樣的,我們買Pre買Tone買Plug-in,不也是為了能在不同的歌曲裡,為音色做適合的打扮嗎。我們常常以「素顏後很嚇人」的反諷,來形容很會化妝的女人;但反過來說,把完全不加修飾的Vocal放到歌曲裡就是好棒棒嗎?素顏,了不起是一種Tone罷了,執著於一種單調的Tone,玩吉他會很無趣的。
眼界應該更寬廣一些
有些時候我們覺得Tone不好,是因為我們腦袋裡只有一個Tone,當這個Tone被無限放大到其他Tone都進不來時,音樂就只是一種樂器而已。就像很多年以前大家很流行爭論Pro Tools好還是Logic Pro好?不論你喜歡Pro Tools或Logic Pro,將其無限放大,都是不太健康的。
音樂是一個整體呈現的藝術方式,而吉他,不過是其中一部分,或許我們應該思考的,不是我的Tone有多厲害,而是我的Tone能不能讓這首歌更出色?進一步說,當這首歌不需要吉他的時候,我能不能把吉他放下?這不是抉擇,而是素養。能彈的一手好吉他,不代表能孵得出一張作品。音樂要越走越寬,才能有更多活下去的機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