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有關EQ的一二事--以SoundToy Sie-Q為例

當我拿到一個新的EQ,我會從幾個角度去認識他:
  • 名稱:
Sie-Q為什麼叫Sie-Q?通常,官網會有解答:
在官網的說明裡,我們看到兩個重要資訊:
  • Classic Color:Classic代表他仿Analog;Color代表他是會染色的EQ。所以一掛上去,不管有沒有調動參數,聲音都會些微改變。這類的EQ通常會讓聲音變得稍微混濁與厚實;換句話說,如果你想做的是砍低頻拉高頻等,一般處理頻率的工作,請服用Logic Pro的Channel EQ,這個EQ並不適合。
  • Siemens W295b:為什麼Sie-Q會叫Sie-Q?因為他是仿Siemens W295b這個硬體EQ而來的。這台硬體EQ我不詳細贅述,有興趣的問問股溝大神。
通常,EQ的名稱多少會透露一些資訊,比如UAD的:
API 500 Series EQ Collection:
EQ Collection的意思是,他包含了不只一個EQ。所以我點進去看內容,發現它包含了API 550A與560兩顆EQ,至於什麼時候用550A?什麼時候用560?什麼時候兩顆一起用?為什麼這兩顆會擺在一起?等等問題,都顯得有意義,那是因為我們已經對這顆EQ有了初步的了解。
 再如NEVE 1081/1081SE Classic Console EQ:
又是Classic,只要有這個字出現,80%是仿硬體。這個EQ叫Console EQ,代表他跟logic Pro的Channel EQ一樣,是預設在Console的每一軌上,用來處理訊號的EQ。你可以把它看成是NEVE Console的Channel EQ。Console EQ是預設的,所以其適用性通常會比較寬,不會太針對某一種配器。
同理可推,UAD上所有名字裡有Console EQ的,都是某一台Console上的內建EQ。因為他是內建,所以在價格上,會比獨立的EQ要來得便宜一些。這樣的價差異,也有趣的出現在UAD EQ Plug-in的價格上。

我們還可以從名稱得到什麼資訊?Google一下API與NEVE,瞭解一下這兩家的聲音特性,也有助我們掌握這個Plug in。

  • 說明:
英文不好沒關係,樂器總看得懂吧。從官網上找單字,我們知道這個EQ建議用在Vocal、Acoustic Guitar、以及Cymbals上。衍伸思考一下,可以用在Vocal代表Choirs也可以;可以用在Acoustic Guiatr代表斑鳩琴、烏克麗麗等只要不是Bass的彈撥樂器都能通;而Cymbal則代表所有金屬鼓組,包括鋼鼓、鑼、三角鐵等,都可以嘗試看看,只要是同類型的配器,其效果一定更加顯著。
所以當我拿到一個新的EQ,我一定先看說明文件,而通常說明文件可以從Plug-in的界面上直接開啟。看文件不用從頭看到尾,特別是英文不好的時候,只要看一個重點:這個EQ適合用在哪些配器上就夠了。知道適合取向,掌握度就比別人多50%。
UAD的說明文件通常在左下方的小問號裡,不必特別開官網去搜尋。我建議大家寫個筆記,把每個EQ適用的配器記錄下來,這樣下次混音的時候,便能清楚知道哪種樂器配哪顆EQ將更相得益彰。
EQ發展至今,專用型EQ的數量已經遠超過通用型EQ了。這某方面也解釋了為什麼市場上EQ一大堆的現象。就像菜刀,有切肉的,有切麵包的,再細分下去,切肉還分帶不帶骨;切麵包還分切大塊跟切丁。當女朋友想切你的時候,你必須很清楚該藏哪一把,否則拿到刨刀,你痛苦,我看了也難受,是不是。
  • 頻率:
讓我們回頭看看Sie-Q。這個EQ除了MID有頻率區間可以選擇以外,LOW與High都沒有告訴我們到底Low是多少頻率以下;而High是多少頻率以上。這時候我們就需要看說明文件了。

我點下Sie-Q User's Guide,他跳回官網,然後,淦......
可能官方認為連這種EQ都要看說明文件的應該是智障吧。不過沒關係,沒槍頭就捅不死;沒文件我就摸不清頻率了是嗎?好傻,好天真。請打開Logic Pro Channel EQ,把它掛在Sie-Q下面,並打開頻譜。
上圖中,我把Low轉到最低,我發現大約500-700Hz以下都會掉下去,那這個Low所設定的頻率區間,便大概是700Hz以下,同樣的方式用來測試High,一樣能測出High所影響的頻率區間。不過其實也不用那麼搞剛,看一下MID可調的頻率區間,最低是0.7,最高是5.6,大概便能猜出,0.7Khz以下歸Low管,而5.6Khz以上則是High的轄區,但實際上並不會這麼精準,端視樂器種類與參數調整的幅度而定,但心裡有底,便不會瞎子摸象的亂調了。

好啦,Sie-Q講完了。

我的經驗是,EQ只要你知道適合什麼樂器,知道影響的頻率區間,再動手拉一拉參數,有耳朵的應該都能聽出差異與效果。

這是我的心得,分享給各位。

也想呼籲大家,我對Sie-Q的解釋或許不是最好最恰當,但一個教學或教學帶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讓觀看者知道兩件事:第一用在哪;第二怎麼用。當我們回頭檢視自己的教學檔案或文件,如果發現沒有解決這兩件事,都算是不太成功的教學帶,更嚴重的是,我們浪費了別人的時間,甚至金錢。把EQ掛在軌道上轉一轉請大家聽差異,我去下載個試用版就能在家轉15天,不用麻煩你...。
國內外都不乏這類貧弱到不行的教學資源,而通常越不用錢的越貧弱(要錢的也不保證就是了....),不論如何,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覺得我對Sie-Q的說法還有點看頭,希望你以後能用上述的兩件事,去檢視一個教學資源,是不是浪費了你的時間;而有志於創造教學資源的朋友,至少對我來說,這兩件事,會是一個很好的價值指標。
以上,還沒下載的快去(免費只到10/13),有下載的大家來討論討論,交流心得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暫時擱置Logic Pro 8寫作計畫

IMG_2565 原由 yrandy1981 上載 掙扎許久的Logic Pro 8寫作計畫,可能決定要暫時擱置了。 其實我一直很猶豫,因為一來,我並沒有一個舒適的寫作環境與設備;二來Logic Pro 8的改版幅度,其實也沒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地方。相反的我倒有不少改進建議。 希望Logic Pro 9在明年推出的時候,能朝著Logic Pro 7的方向改進。雖然簡單化是絕對不會錯的設計方向,但是簡單化與大眾化,畢竟還是不一樣的思考邏輯。 Logic Pro 7一開始用很卡,但適應了之後會很順;Logic Pro 8上手不會有任何困難,但用久了反而會開始懷念一些Logic Pro 7很順手的細微功能。我不只一次動過將Logic Pro 7再灌回來的念頭。雖然我想要的都是一些很細微的小東西,但目前看來也只能把希望寄託再Logic Pro 9了,雖然我覺得希望不大就是了... Logic Pro 8就像個漂亮討喜的洋娃娃,漂亮,但是內涵其實來自於他承襲的血統。 最近思考起寫作計畫,總是興趣缺缺,唯二能讓我精神一振的只有Sculpture與ES2,但兩個軟體音源也不成書。如果一件事做起來總是猶豫,那就別去想他了。 下半年,重心會放在音樂的量產上,加油!

Pro Tools VS Logic Pro

Pro Tools V.S. Logic Pro的PK問題,我想或多或少都曾引起音樂愛號者好奇心。 這次讀者nopoint520(下次寫mail來請記得署名...=.=)來信問到他實際發生的情形,我便將回答公布於部落格上,他的問題很好,我想這也應該是其他許多人的問題。 Randy老師您好 最近買了您的書 利用下班時間研究並練習 真的感覺您非常的用心 也受益良多 不過有個問題 應該說是決擇困擾著我 期望您能夠撥空指點一點迷津 1.您在部落格有提到 pro tools與Logic 各有所長 可截長補短 請問Randy老是您自己製作音樂時 會同時利用兩套軟體嗎?或是可否稍為具體說明兩套軟體各自比較適用於哪些製作的步驟 例如 也許誰適合mastering之類的。 2. 由於我自己尚未購買錄音介面 原本是想購買mbox2用pro tools 但在拜讀您的著作後,深深被Logic的魅力所吸引 以致於我後來便不想購買mbox2,轉而想購買其他價格相近的錄音介面,但是友人卻一在推崇pro tools,況且mbox2也可適用於Logic 請問您是否會建議我購買mbox2,等於擁有兩套軟體 並且也擁有錄音介面 或是直接購買錄音介面 (因為我是想說 同價格但不付軟體 品質應該會比mbox2略高吧? 3.友人推崇pro tools的理由還有一項 是因為我本身從事動畫師的工作 未來有想自己製作動畫片 並且錄製佩樂對白等 友人認為,倘若我使用pro tools 會與大部分的錄音室 工作室的檔案一致,若需要再請錄音室做後制處理 會比較容易做檔案上的交流。 請問關於這點 老師認為如何呢? 在回答他的問題之前,請大家先花點時間看看我寫過的一篇: Pro Tools V.S. Logic Pro 的文章,先對這兩個軟體的發展與背景,有個基本的概念。 如果你已經看完,接下來便是我對以上三個問題的回應: 1. 我將問題一拆成兩個部分回答: (1)可否 稍為具體說明兩套軟體各自比較適用於哪些製作的步驟: 我想,縱使知道哪個軟體比較適合哪些製作步驟,也應該不會在工作的時候,把一首歌在兩個軟體間import來import去。我覺得比較省時且正確的方法,是將一套軟體研究透徹。畢竟編曲軟體大同小異,一套徹底通了,換了其他軟體,摸索一下也能作業。我想熟悉了一套以後,你現在的問題便不會是問題了。 重點不再比較優劣,而是...

關於「吃」Tone

吉他與我 在學習吉他的過程中,「吃Tone」這個名詞,總不時在器材的評價中出現。然而,癡漢我懂,吃Tone是什麼? 不管你同不同意,請聽聽看我這樣的理解,能不能釐清你對吃Tone的疑慮。 什麼是吃Tone? 電吉他插入音箱,是一種Analog to Analog,類比轉類比,轉換勢必造成訊號減損。訊號減損便是「吃Tone」,接著,隨著我們轉大音量,音箱不斷放大被吃過的吉他訊號,於是「吃Tone」現象,便愈發的明顯。 然而有接觸必有損耗,是必然的定律。「吃Tone」既無可避免,於是各大音箱廠牌,便期望以其獨特設計,彌補被吃掉,或者說耗損的部份。 以譬喻來說,吉他插入音箱,你可以想成是將Wave檔轉成MP3,而音箱將訊號放大,則是MP3還原成Wave檔的過程。但問題是,當我復原始訊號時,怎麼知道Wave在轉換成MP3的過程中,損耗了哪些部分?事實上,沒有人知道!因為縱使數據完全一樣,人耳聽起來的感受依舊不同。 所以便出現了兩條理路。某些廠商便致力於「還原」訊號,他們認為音箱的目的,是單純的放大訊號,不應該有所扭曲。於是這些廠商,便成為玩家口中最不「吃Tone」的廠牌,如我非常喜愛的Victoria Amp或Bogner;但某些廠商卻不這麼想,他們認為原始訊號不論如何,是不可能被還原的,所以便致力於「染色」,損耗既是必然,那我就用我的方式,把它還原出來。這類音箱大概就是玩家口中有「個性」的廠牌,或者辨識度相當高的廠牌,如Mesa Boogie或Marshall。 吃Tone有好壞之別嗎? 這件事本身就沒有好壞之別。如果訊號減損就是「吃Tone」那全天下大概沒有一顆合格的音箱;如果「吃Tone」被用來解釋你不喜歡,或不喜歡某顆音箱或效果器,那你喜歡或不喜歡的,可能只是它「染色」的方式。 真實絕對是好的。但在音色的世界裡,但我想讓更讓人如痴如醉的,是獨特的「染色」。比如Fender的Clean Tone;Mesa boogie的Drive Tone,不論歲月怎麼沖洗,只要耳朵一聽到,依舊瞬間便能觸發美好的記憶。 同樣標榜Vintage的音箱,一個可能是用舊電路技術,真的去做仿古音箱;而另一個則可能透過模擬技術,去做出仿古的聲響。這中間可有好換之別?選擇仿古音箱質感當然比較好,但花了三萬、五萬可能只有一種Tone;選擇模擬技術可能仿古沒那麼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