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與一位年輕的Audio Designer共事,專案開始的時候我給他100GB的音效,在專案快結束的時候,他設計的音效全被客戶打槍,我問他有什麼問題?他說因為我都把好用的音效藏起來,所以那100GB他怎麼找都找不到比我做的更精采的音效。我笑著跟他說:「好,我跟你分享兩個觀念」:
- 我可以再給你100GB的音效,但是,在同樣的時間內,你要過濾一倍的資料量,你真的認為這樣把聲音做好的機率,會比較高嗎?
- 如果你要的,是那種「找到就能用」的音效,不用調整,不用編輯,那我想,你很難找到。
海量經過消化,就會變成適量。你得到,你消化,你呈現,音樂原本就是不假外求的東西。
「找到就能用」的邏輯,是你得到,你呈現,沒有消化的過程,囫圇吞棗的使用,得到的,也只是囫圇吞棗的結果。然後你推到市場上,希望人家聽不出你的囫圇吞棗,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我很少用Logic Pro以外的Loop,效果器只用Logic Pro跟UA,我相信如果40GB我都無法消化,給我400GB我也消化不了。
你如何判斷一個音色一個Loop或一個效果器的好壞?一定是你心裡已經有了一個底,比如我對Logic Pro的內建Compressor非常了解,當我聽到Waves的Compressor時,記憶中Logic Pro Compressor聲音便會自動跳出來比對,然後我很快的就能想像到,哪一種狀況用Logic Pro的Comp比較恰當,而哪一種狀況用Waves的Comp可能會比較好。
沒有什麼東西,是不好的,只是你有沒有那個深度,知道把它擺在什麼位置上
如果你判斷軟硬體設備的方法,是和一群朋友一起擠在錄音室裡,拿一段Loop分別掛兩個Compressor,來回聽個10遍,就開始品頭論足,那我可能會建議你們,把這個時間省下來吧。判斷,沒這麼膚淺,因為我也曾這麼膚淺過。
至少,說明書K過一遍,Preset全部聽過一遍,再來討論吧。
從海量到適量,是一個音樂工作者成熟與深化的過程,我們做東西底氣要足,就像練家子蹲馬步一樣,練琴是蹲,了解軟體又何嘗不是?
共勉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