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Logic Pro X一週試用心得報告--MIDI Plug-in Arpeggiator


Arpeggiator不是什麼新玩意,但說實話,放眼市場上所有的DAW,好用的Arpeggiator其實沒幾個。Logic Pro 9的Arpeggiator算是個中翹楚,不過功能雖然強大,但設定卻稍嫌複雜。不好控制不說,還必須在Environment裡頭串來串去才能得出效果,除非你肯花很多時間熟悉他,不然其實是頗費時的。
而Logic Pro X的Arpeggiator,其實跟9沒有什麼太極端的差異,只不過,方便度大概是9的10倍
有多方便呢?
按快速鍵「B」啟動Smart Control,再按下右上角的這個符號,Arpeggiator便啟動了;同樣的符號你也可以在Logic Remote裡頭找到並啟動。而按鈕左側的下拉是選單則是各種預設的Arpeggiator Preset。
打開Arpeggiator,可以(1)更換Preset,而Preset的內容則顯示於(2),長條的長短代表音量的大小,你可以自由的調整,至於每一種Preset是走up、down或random,則能在(3)的按鈕中改變。
下面的方框中有四個區域可以改變Arpeggiator的設定參數,第一個我們剛剛看過的Pattern,第二個是Option,在這裡你可以設定音符的力度與長度,以及修拍強度,最重要的是,他甚至在力度與音符的調整上,加上隨機設定,這是非常棒的,這至少讓我不用為了Humanlize的感覺在MIDI Note上調整半天,而且因為是Random,所以每一次Arpeggiator聽起來都會有些微不同,方便!
Keyboard這一欄其實很簡單,假設你像我一樣,在Scale下拉選單中選擇了Lydian,接下來不管你在Keyboard上怎麼亂彈,Arpeggiator跑的都會是Lydian音階,這個功能也能在Logic Remote上開啟,非常快速而方便。看在我過去苦練調飾音階的歲月上,個人非常不樂見這種偷吃的功能出現,But, I use it very offen....
Controller部分沒什麼特別,他能對應MIDI Controller,讓你透過旋扭與轉輪控制Arpeggiator的演出。雖然沒啥特別,不過我印象中似乎沒在別的Arpeggiator上看過可以對應Controller的選項。不過這也不是啥創新就是了,可是實際使用上相當之好玩啊~~

再來這個Latch Mode就好玩了,裡面有幾種形式,我簡單以Transpose來舉例說明

上面的聲音,我是這麼設定的:
步驟是:1.選一個Preset,2打開Latch Mode選擇Transpose。Transpose的意思是換調,顧名思義,選擇Transpose以後,只要跟音變換,Arpeggiator便會自動將琶音換調成為以跟音為主的音階。因此上面的聲音,我只彈了五個音符,其他的都是Arpeggiator自動生成。厲害吧!
設定好以後,你可以用錄音的方式直接彈奏錄製琶音;或者,當你想組合好幾個不同Preset的Arpeggiator,或者將這個琶音套用到別的樂器上時,可以直接拖曳橘色圈圈裡的按鈕到軌道上,Arpeggiator會直接變成MIDI File。
以上,便是Logic Pro X Arpeggiator的概略介紹,沒有什麼新功能,但是非常非常的直覺好用,試試看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暫時擱置Logic Pro 8寫作計畫

IMG_2565 原由 yrandy1981 上載 掙扎許久的Logic Pro 8寫作計畫,可能決定要暫時擱置了。 其實我一直很猶豫,因為一來,我並沒有一個舒適的寫作環境與設備;二來Logic Pro 8的改版幅度,其實也沒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地方。相反的我倒有不少改進建議。 希望Logic Pro 9在明年推出的時候,能朝著Logic Pro 7的方向改進。雖然簡單化是絕對不會錯的設計方向,但是簡單化與大眾化,畢竟還是不一樣的思考邏輯。 Logic Pro 7一開始用很卡,但適應了之後會很順;Logic Pro 8上手不會有任何困難,但用久了反而會開始懷念一些Logic Pro 7很順手的細微功能。我不只一次動過將Logic Pro 7再灌回來的念頭。雖然我想要的都是一些很細微的小東西,但目前看來也只能把希望寄託再Logic Pro 9了,雖然我覺得希望不大就是了... Logic Pro 8就像個漂亮討喜的洋娃娃,漂亮,但是內涵其實來自於他承襲的血統。 最近思考起寫作計畫,總是興趣缺缺,唯二能讓我精神一振的只有Sculpture與ES2,但兩個軟體音源也不成書。如果一件事做起來總是猶豫,那就別去想他了。 下半年,重心會放在音樂的量產上,加油!

Pro Tools VS Logic Pro

Pro Tools V.S. Logic Pro的PK問題,我想或多或少都曾引起音樂愛號者好奇心。 這次讀者nopoint520(下次寫mail來請記得署名...=.=)來信問到他實際發生的情形,我便將回答公布於部落格上,他的問題很好,我想這也應該是其他許多人的問題。 Randy老師您好 最近買了您的書 利用下班時間研究並練習 真的感覺您非常的用心 也受益良多 不過有個問題 應該說是決擇困擾著我 期望您能夠撥空指點一點迷津 1.您在部落格有提到 pro tools與Logic 各有所長 可截長補短 請問Randy老是您自己製作音樂時 會同時利用兩套軟體嗎?或是可否稍為具體說明兩套軟體各自比較適用於哪些製作的步驟 例如 也許誰適合mastering之類的。 2. 由於我自己尚未購買錄音介面 原本是想購買mbox2用pro tools 但在拜讀您的著作後,深深被Logic的魅力所吸引 以致於我後來便不想購買mbox2,轉而想購買其他價格相近的錄音介面,但是友人卻一在推崇pro tools,況且mbox2也可適用於Logic 請問您是否會建議我購買mbox2,等於擁有兩套軟體 並且也擁有錄音介面 或是直接購買錄音介面 (因為我是想說 同價格但不付軟體 品質應該會比mbox2略高吧? 3.友人推崇pro tools的理由還有一項 是因為我本身從事動畫師的工作 未來有想自己製作動畫片 並且錄製佩樂對白等 友人認為,倘若我使用pro tools 會與大部分的錄音室 工作室的檔案一致,若需要再請錄音室做後制處理 會比較容易做檔案上的交流。 請問關於這點 老師認為如何呢? 在回答他的問題之前,請大家先花點時間看看我寫過的一篇: Pro Tools V.S. Logic Pro 的文章,先對這兩個軟體的發展與背景,有個基本的概念。 如果你已經看完,接下來便是我對以上三個問題的回應: 1. 我將問題一拆成兩個部分回答: (1)可否 稍為具體說明兩套軟體各自比較適用於哪些製作的步驟: 我想,縱使知道哪個軟體比較適合哪些製作步驟,也應該不會在工作的時候,把一首歌在兩個軟體間import來import去。我覺得比較省時且正確的方法,是將一套軟體研究透徹。畢竟編曲軟體大同小異,一套徹底通了,換了其他軟體,摸索一下也能作業。我想熟悉了一套以後,你現在的問題便不會是問題了。 重點不再比較優劣,而是...

關於「吃」Tone

吉他與我 在學習吉他的過程中,「吃Tone」這個名詞,總不時在器材的評價中出現。然而,癡漢我懂,吃Tone是什麼? 不管你同不同意,請聽聽看我這樣的理解,能不能釐清你對吃Tone的疑慮。 什麼是吃Tone? 電吉他插入音箱,是一種Analog to Analog,類比轉類比,轉換勢必造成訊號減損。訊號減損便是「吃Tone」,接著,隨著我們轉大音量,音箱不斷放大被吃過的吉他訊號,於是「吃Tone」現象,便愈發的明顯。 然而有接觸必有損耗,是必然的定律。「吃Tone」既無可避免,於是各大音箱廠牌,便期望以其獨特設計,彌補被吃掉,或者說耗損的部份。 以譬喻來說,吉他插入音箱,你可以想成是將Wave檔轉成MP3,而音箱將訊號放大,則是MP3還原成Wave檔的過程。但問題是,當我復原始訊號時,怎麼知道Wave在轉換成MP3的過程中,損耗了哪些部分?事實上,沒有人知道!因為縱使數據完全一樣,人耳聽起來的感受依舊不同。 所以便出現了兩條理路。某些廠商便致力於「還原」訊號,他們認為音箱的目的,是單純的放大訊號,不應該有所扭曲。於是這些廠商,便成為玩家口中最不「吃Tone」的廠牌,如我非常喜愛的Victoria Amp或Bogner;但某些廠商卻不這麼想,他們認為原始訊號不論如何,是不可能被還原的,所以便致力於「染色」,損耗既是必然,那我就用我的方式,把它還原出來。這類音箱大概就是玩家口中有「個性」的廠牌,或者辨識度相當高的廠牌,如Mesa Boogie或Marshall。 吃Tone有好壞之別嗎? 這件事本身就沒有好壞之別。如果訊號減損就是「吃Tone」那全天下大概沒有一顆合格的音箱;如果「吃Tone」被用來解釋你不喜歡,或不喜歡某顆音箱或效果器,那你喜歡或不喜歡的,可能只是它「染色」的方式。 真實絕對是好的。但在音色的世界裡,但我想讓更讓人如痴如醉的,是獨特的「染色」。比如Fender的Clean Tone;Mesa boogie的Drive Tone,不論歲月怎麼沖洗,只要耳朵一聽到,依舊瞬間便能觸發美好的記憶。 同樣標榜Vintage的音箱,一個可能是用舊電路技術,真的去做仿古音箱;而另一個則可能透過模擬技術,去做出仿古的聲響。這中間可有好換之別?選擇仿古音箱質感當然比較好,但花了三萬、五萬可能只有一種Tone;選擇模擬技術可能仿古沒那麼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