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的第一張錄音卡 M Audio Delta 66 開始,近10年的時間,回頭看看才發覺,原來自己糟蹋過的錄音卡,還真是不少。
M Audio Delta 66-->Motu 2408 MK2-->Digidesign Digi002 rack-->RME FireFace 800-->RME 9652-->Apogee DUET
因為我習慣MAC與PC一起作業,所以許多錄音卡是同時存在使用的,比如Motu 2408 MK2與Digidesign Digi002R,也正因如此,我幾乎可以很輕易的就做出錄音卡的A/B Test,不過小弟本身對硬體設備的測試比較,一向興趣缺缺,原因有二,其一為我對排列組合Do,Re,Mi的興趣,遠高於研究硬體設備;其二為硬體真的是一翻兩瞪眼的東西,一對Genelec 1029A,不會因為怎麼調整、串接,就能發出1030A的低頻。因此在使用數位音樂設備幾年之後,我對於價位偏低的音樂設備,大多抱持著觀望態度,直到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購入Apogee DUET,
而且我承認,我是衝著"Apogee"的名頭買的。
回想我的歷代錄音卡,老實說,真的要說沒什麼研究,恐怕也沒什麼人相信:
M Audio Delta 66是我的第一張錄音卡,購入的時間約在2000年。當時完全新手入門。會選擇這張卡,大部分是因為阿通伯華哥的推薦,其他則是其價格的低廉。對當時的我而言,Delta 66就像恩客,而我就是那忐忑的小雛妓,以第一次來說,你總希望能盡量順暢、簡單,過程中不要有太大的痛苦與麻煩,不用花太多力氣就能創造出激烈熱情的音樂。是啊,做音樂跟嫖妓一樣,都是搞聲音的產業。而Delta 66也沒有讓我失望,穩定的Driver,簡易的安裝,對哪一套音樂軟體,都能相容的很完全。甚至後來在G3上搭配DP使用,平順穩定特色也絲毫不減。
在那個錄音卡對Windows並不友善的年代,M Audio的產品幾乎是PC User的不二選擇。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張卡在PC與MAC上,並不會因為Driver不同而表現產生差異,在Nuendo與DP上使用,幾乎可以立刻分辨出,兩套DAW在Audio Engine上的不同,是一張還原度很夠的錄音卡。
這張卡我使用了快兩年的時間,直到Giga Studio出現。這個革命性的取樣軟體,讓取樣音色的品質,完全依賴於錄音卡的DA之後,Delta 66音色單薄的缺點才開始暴露出來。再加上Analog/Digital input無法同時使用等缺點,讓我開始尋找第二張錄音卡。
而如今回想起來,通伯已乘鶴而去;華哥也離開了阿通伯;DP我早已遺忘多年;而當時逼著我換電腦,換錄音卡的Giga Studio,也幾乎消失不見。
但熟悉的Delta 66,卻仍在Jrrshop.com上熱賣不減當年。
回憶,讓人不勝唏噓,而現在的自己,也已經懶得去計算當年到底花了多少升級的冤枉錢?只是當年許多比Delta 66貴很大,貴很多產品,今天又在那裡?
好的設計,它就是好,縱使被DigiDesign這麼爛的公司買走之後,它還是能繼續幫助Pro Tools削琅。想想Mbox都換過幾代了?DA品質還是彷彿霧裡看花,整個霧撒撒,便更顯得這張低價錄音卡的可貴。
Delta 66後來搬到PC上成為Giga Studio的禁臠。雖然其品質並不令人滿意,但至少十分清晰。這時我開始將編曲工作,由PC Nuendo轉移到MAC DP。為了進一步使用DP,我因緣際會的,在MidiMall買了一張二手的PCI 323+MUTO 2408 MK2。
這真的是一張超乎想像的錄音卡,堪用的AD/DA Quality,多到爆炸的Input Select,一張PCI卡可以接最多三台2408,不論是值與量,都堪稱一絕,加上比起Pro Tools HD System;Apogee Symphony或RME 的M or ADI系列,相對低廉許多的價格,MOTU在中低價位的Multi-Channel系統裡,還真的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它的AD/DA Quality比起M Audio,厚實許多,不過很明顯是Tune過的Tone,清晰度相對比較低一些些,但是能在多軌I/O時,不論Analogy in or Digital in,都還能保持單軌I/O時的Quality,MOTU很明顯有其獨到之處,重點是,很耐用!怎麼操都不會熱當,都不會壞掉。對其他的DAW也還算友善。只是播iTune的時候,它那濁濁厚厚的Tone,有時會讓我有點感冒,但也算服用平安,9分滿意。
直到我買了Digi 002R,將它移植到PC上給Giga Studio用時,惡夢才真正的開始。無論我怎麼安裝,2408總是能在Windows下出現問題。如果Delta 66對我而言是恩客;那2408就是折磨我的皮條仔。為了安裝,我上遍各國內外各大討論區,重灌過無數次的Windows,還特別為它尋找適合的Mainboard與CPU,不知道熬了多少次夜,才終於歸納出一套能順利使用的規則。期間當然也尋求過當初採買店家的協助,而他們也義無反顧的,讓我了解到「男兒當自強」的道理。
歷經百轉千迴終於完成安裝2408之後,所有的Update、就變成了搖不可及的夢想。不過無所謂,能工作最要緊。2408渾厚的AD/DA特色,恰巧也就彌補了Giga Studio 弦樂單薄的缺點,
於是,小妓女慢慢抓住了皮條客的個性,在2408的幫助下,我安然的使用了將近4年。直到最近上網將它脫出,在買家的詢問電話中,得知他正焚膏油以繼軌的跟2408搏鬥時,我緩緩的告訴他:朋友,2408沒壞,他只是比較有個性......and這就是人生!
第三張錄音卡,是我要終生感激的一張錄音卡。
如果不是你,我不會斷然放棄Pro Tools。
如果不是你,我不會知道,原來2408的AD/DA,其實算有個性,你的才叫「霧撒撒」。
如果不是你,我不會知道,原來老子花了四萬多塊買的AD/DA,錄不到高頻。
如果不是你,我不會了解,原來2408的Driver還算客氣。
如果不是你,我不會熬夜,認真的學習時脈與同步的問題。
如果不是你,我不會開始研究Logic,開始使用UA格式的Plug-in
......
一切的一切,都應該感謝你。
如果我在數位音樂領域,能有一點點的進步或成就,都該歸功於你的品質與不穩定
以上,操你X的B!
或許是之前使用Digi 002r的印象太差,當我換到RME的FireFace系統時,幾乎是沒有任何的使用或AD/DA品質上的疑慮,一整個就是安心。
至於為什麼會選RME系統?這得回歸到Logic Pro 7的年代。當時apple尚未與Apogee結盟,而我又被Digi 002R+Logic Pro 7整的很慘,所以一直想要搜尋一個價位合適,等級又不差的Audio Interface,然往上看,Pro Tools HD、Apogee Symphony(當時還沒有Emsenble與duet)實在太貴,小弟是熱愛音樂,但還不到為所愛賣屁股的地步;往下搜尋,則MOTU、M Audio,我也已經玩過了。於是在男人嚐鮮心態驅使下,很自然的便找上了RME。因為在LogicPorHelp.com上,大家最推薦的搭配也是Logic+Fireface 800。作為Logic Pro 7的信徒,怎能抵擋「最佳組合」這個字眼呢?尤有甚者,我連PC也換成RME 9652,原因無他,但求穩定平順而已。
而這個組合果然沒讓我失望。無「後顧之憂」的感覺,果能讓人一擲千金而不悔。
RME穩定的品質表現,對剛踏進遊戲業界,跌跌撞撞的我而言,真的提供了莫大莫大的幫助,AD/DA/DD的Quality跟穩定度都讓人放心,當然,所謂的穩定度,可能必須先說明我讓FF800負擔的工作量:
Roland 2080 Analog 6 Channel in
Digitech Studio Quad Analog 2 Channel in
Mic in Road NT 4 Analog 2 Channel in
Mic in Shure SM 57 Analog 1 Channel in
Guitar Line in Analog 1 Channel in
PC VSTi ADAT 16 Channel in
PC Playback Spdif 2 Channel in
World Clock Sync Digital 1 Channel in
Monitor 1/2 Analog 2 Channel out
Phone Monitor STAX Analog 2 Channel out
Digitech Studio Quad Analog 2 Channel out
Phone Monitor K240DF Analog 2 Channel out
PC VSTi MIDI out
FireFace 400 Port : Computer
FireFace 800 Port:WD External 1TB HD
上面一票落落長的英文加數字,如果你懶得看也沒關係,看這邊的結論就可以:
簡言之,一次編曲,我大概用到FF800百分之80左右的資源,還包括為了減少Latency,我的Buffer size最多只能設在256(雖然已經聽得出來有點慢)。但如果加上收音,那就必需調到128,對錄音卡的考驗更大。(我知道你想問Buffer Size調小,不是應該對電腦的壓力更大之類的問題,但是,不不不,這類的問題在MacPro上是不成立的,you know!)
所以基本上,你大概可以知道,我對穩定的門檻,大概就像口味很重的黑片,能桶的地方都站滿男優一樣。這道理很簡單,就是你喜歡看什麼樣的片,就大概會怎麼對待你的錄音卡,做音樂跟拍A片一樣,都是聲音娛樂產業...Again。
所以FireFace 800就是能在這種使用量下每一個Channel都仍舊保持有一定的水準的機器。縱使長時間的工作,也不會產生任何Crash或Clip,AD/DA乾淨,充滿細節,加上一目了然的Route System,與歧視MAC但很好用的Analyzer,這張卡可謂無懈可擊,十分滿意。
就這樣他陪伴了我快一年半,直到有一天,編到一半突然沒聲音,重開Logic後便轉好;又或者會突然間聽到幾聲輕微的沙沙聲,但也很快便恢復正常,我心裡便知道可能有點狀況了。
果不其然,在一次與朋友的閒聊中,聽說了FireFace 800容易過熱的設計瑕疵。回家後我拿出一首8 Analog 10 Digital In/4 Analog 2 Digital Out的Logic File反覆PlayBack 3次,Bounce 2次之後,FireFace 800的Analog/Digital STSTE LED燈示下方,幾乎達到會燙手的熱度。
於是我慌張了。慌張並不是怕他壞,而是他很貴!而且基於男人嚐鮮心理,如果FF800掛點,我一定會想玩別的,那還有什麼能玩呢?NoNoNo,光想都知道在上去屁股一定保不住,所以我積極尋找一張錄音卡,來減輕FF800的負擔。
但問題是,有那個編曲軟體,可以同時使用兩張以上的錄音卡?
很抱歉,怎麼這麼巧,正好Logic可以說..!
於是,我開始肖想....Apogee
對許多音樂界的熱血男兒來說,Apogee是一個夢,一個熱血而真實的夢。它的價格能輕易的讓男兒熱血沸騰;但透過它所完成多如繁星的唱片作品,卻又如此真實而垂手可得。
至於我為什麼會開始肖想Apogee呢?話說有一天,我在Logic pro 8裡發現一個不得了的灰色選項:
靠!logic pro 8裡居然還有老子進不去的禁區!靠..!A...A...Apogee...(第二個靠明顯弱了)
我不甘心,Logic教主,我可以接受你賣水晶給信徒謀財,不過為什麼一定要挑這個牌子?請你回家恭奉很便宜,但為什麼訂底座一定要選這個牌子?
教主說:你可以選別牌,之前的FF800我也坐的很穩。
信徒:可是,選FF800灰灰的這塊不會亮!
教主:亮不亮只是一場虛幻。
信徒:那你亮起來讓我進去?
教主:嗯...辦不到
反正,這就是信仰,就像慈濟裡頭錢捐得多就會有制服的一樣。
我...也要搞一件!
於是,生平第一次,我Google了這個遙不可及的單字「Apogee」
登上官網,咦?不一樣囉,以前只有小高哥那種有錢人才買得起的AD8000作古囉!
產品線變得異常單純,先從貴的開始講:
專打Pro Tools HD的羅西塔系列還在
監聽專用的Mini DA Converter也還在
接下來的產品就有趣了
只要一看到這種AD/DA分開的機器,請自動在其型號前加上「貴森森」,所以這兩台就叫貴森森AD16與貴森森DA16,名字等於功能
貴森森AD16:豬放進去,香腸出來,一次可處理16條。
貴森森DA16:香腸進去,還原成豬,一次可還原16條。
如果你想多處理幾條,就多買幾台,最多可一次處理/還原128條
多簡單,多清楚,多明瞭啊~
接下來是Apogee「親民系列」產品,第一號:Ensemble。基本上就是常見的8 in/out Audio Interface,
「親民二號」就是Emsenble的簡易版,不過說簡易也不對,它並沒有從Emsenble那裡簡化什麼下來,基本上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2 analog in/out Audio Interface
Duet:二重奏,2 in/2 out,名字取的真漂亮!
Ensemble:合奏,8 in/ 8 out,讚,非常符合邏輯!
那在上去呢?沒了嗎?有的,朋友!再上去叫
Symphony:交響曲,Cool!從產品名稱就知道從那個等級挑選,真是棒透了。可是,Symphony在那裡?為什麼網站上看不到?很簡單,「貴森森」系列堆起來就叫Symphony。想堆幾軌就能有幾軌,愛怎麼交響就怎麼交響,是不是棒透了呢,我的朋友!
但「貴森森」系列並不是本文重點,所以讓我們用盆冷水把自己澆醒。
一如我於文章開始所言,經過多年的使用經驗,對於低價的Audio Interface,我其實已經沒有什麼信心了。但這時候你可能會問:那為什麼不買Emsenble呢?幹,我賺的錢就不是錢嗎!
但是不說你可能不相信,我是為了環保!畢竟一開始是為了「降低」FF800的使用量,而非為了「取代」FF800,畢竟它又沒壞。我一方面為它做散熱設計,另一方面找張簡單的錄音卡分擔它的工作,一切都在計算之中,是那麼的合理,那麼的物盡其用,那麼的...「環保」!
而且DUET另一個非常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那棵大大的音量旋鈕,它真的就是控制音量的旋鈕,你可以透過影片了解他的功能:
為什麼一顆旋鈕會帶來這麼大的感動?
請問有哪一個Audio Interface上面掛有硬體Output音量控制Knob的?
如果你像我一樣,只有一對監聽喇叭,編曲用它、聽iTune用它、看A片也用它時,請問每一個Source的音量會一樣嗎?
所以你每次都要打開錄音卡的軟體調整輸出音量?
還是分別調整每個軟體的輸出音量?
是分兩次把兩顆主動式監聽的音量轉小嗎?
或者花個一萬多買個Mackie Big Knob?用了以後才知道再好的DA經過它聽起來都是一個樣。
然後為了轉音量買一個更好的Monitor Controller,夜深人靜的時候才驚覺:幹,我好像只有一對監聽。
試問夜深人靜A片開太大聲被抗議的時,為了最快降低音量你肯花多少?
戴耳機,變態!
免錢的軟體?轉好大概連對面大樓都知道了。
一萬塊的Mackie Big Knob?出來的聲音,會連你都不認識。
三萬的Monitor Controller?你不過是想看個A片...
兩萬不到的DUET,提供了這個Function,還是一個很棒的AD/DA,更重要的是,它叫「Apogee」!
於是:
以非常低廉的價格,我穿上了制服!
雖然穿上了,但基於對低價Audio Interface的成見,心理還是不免犯嘀咕。
而正式使用後,我只能以「欣慰」二字來形容我的心情:因為終於看到家有良心的公司,對如此大眾價格的產品,仍舊堅持它的品質。
再以實際的例子來說的話,DUET的美金價格是495,四捨五入後,等於一個Channel要價248,248*8 Channels=1984,這幾乎就是Emsenble的價格。而Duet與Emsenble的差異,也就是這Channel多寡這麼簡單而已,其AD/DA的品質,是完全一樣的。
這一點,讓我感動了好久...
也讓我對低價AD/DA產品徹底改觀,
BUT...那跟他叫「Apogee」有絕對絕對的關係。
我以前想過買FireFace 400來搭配NoteBook使用,但是爬文與聽阿杰分享之後,才知道FF800與FF400使用的AD/DA晶片,完全是不同的;再看看Pro Tools HD系列,與其Digi系列、MBox、M-Audio系列,是如何的分屬兩個世界,我想就不難了解為何DUET會帶給我如此巨大的感動。
DUET在AD/DA上,完全是能拿來跟FF800一較長短的東西。Why,因為它只軌數比較少的Emsenble,因此我無法以「簡化」來形容DUET,它就是「沒有」。但是,「沒有」比「雞肋」真的要好上太多太多。
Quality夠水準的AD/DA,1 Channel就打死一票I/O花俏的Audio Interface。
DUET只有Instrument in/Mic in可以和FF800比,但是,我沒什麼好說的,FF800是雞肋,而DUET是「可用」。
FF800提供了 一個Guitar line in我只插進去過一次,DUET的Instrument in卻是真的可以跟軟體搭配的DI
同樣一支Shur SM 57,FF800要轉到4點鐘方向,才大約與DUET 50% Output的音量相同,但稍微用力,FF800便會很敏感的接近爆表。
而DUET雖然沒有搭載著名的UV22,卻也很貼心的提供了Clickless Operation,來確保每一次錄音的安全。
AD/DA各有特性,FF800乾淨,Tone偏冷,細節掌握度好,還原度很夠,不管什麼聲音出來都很清晰,聲音的寬度比較均勻;而DUET的Dynamic feel比較夠,Tone聽起來比較Hot,動態捕捉力強,高頻有很自然的毛邊,Tune的感覺更加明顯,像是把細節放大,然後推到你面前,刺激感比較足,因此聽起來會比較Hi-Fi,而相對的會感覺FF800比較不討喜。特別是一些USA掛,顆粒很粗的Guitar Hero,用DUET聽起來更是刺激感十足...
不論如何,當一張兩萬不到的錄音卡,跟一張五萬以上的錄音卡被放在一起比較時,我想這是一種成功,也是一種失敗。成功的是誠意與堅持;而失敗的則是勢利與算計。DUET的對手應該是FireFace400,而我相信大部分接觸過DUET的人,幾乎都會很自然的忘記這個產品。
RME還是一家很棒的公司,Digidesign也不會因為Mbox很爛,就改變世人對Pro Tools的肯定;Apogee以前有沒有幹過什麼狗屁倒灶的Driver或行銷策略,我相信一路走來的許多前輩都比我還要清楚。只是在這個私人的部落格裡,以一個USER的角度,我真的很想問,給我一個好的AD/DA有那麼難嗎?Controller我另外買沒關係,Digital I/O要我再花錢也無所謂,但是,能不能幫我節省一些時間,用最快的速度讓我知道最重要的東西叫AD/DA。
一路寫到這裡,輕描淡寫了將近10年的歲月,才算出了個有點像樣的DUET,希望以後的寧靜革命週期,能縮短為5年,2.5年...由衷的希望。
M Audio Delta 66-->Motu 2408 MK2-->Digidesign Digi002 rack-->RME FireFace 800-->RME 9652-->Apogee DUET
因為我習慣MAC與PC一起作業,所以許多錄音卡是同時存在使用的,比如Motu 2408 MK2與Digidesign Digi002R,也正因如此,我幾乎可以很輕易的就做出錄音卡的A/B Test,不過小弟本身對硬體設備的測試比較,一向興趣缺缺,原因有二,其一為我對排列組合Do,Re,Mi的興趣,遠高於研究硬體設備;其二為硬體真的是一翻兩瞪眼的東西,一對Genelec 1029A,不會因為怎麼調整、串接,就能發出1030A的低頻。因此在使用數位音樂設備幾年之後,我對於價位偏低的音樂設備,大多抱持著觀望態度,直到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購入Apogee DUET,
而且我承認,我是衝著"Apogee"的名頭買的。
回想我的歷代錄音卡,老實說,真的要說沒什麼研究,恐怕也沒什麼人相信:
M Audio Delta 66是我的第一張錄音卡,購入的時間約在2000年。當時完全新手入門。會選擇這張卡,大部分是因為阿通伯華哥的推薦,其他則是其價格的低廉。對當時的我而言,Delta 66就像恩客,而我就是那忐忑的小雛妓,以第一次來說,你總希望能盡量順暢、簡單,過程中不要有太大的痛苦與麻煩,不用花太多力氣就能創造出激烈熱情的音樂。是啊,做音樂跟嫖妓一樣,都是搞聲音的產業。而Delta 66也沒有讓我失望,穩定的Driver,簡易的安裝,對哪一套音樂軟體,都能相容的很完全。甚至後來在G3上搭配DP使用,平順穩定特色也絲毫不減。
在那個錄音卡對Windows並不友善的年代,M Audio的產品幾乎是PC User的不二選擇。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張卡在PC與MAC上,並不會因為Driver不同而表現產生差異,在Nuendo與DP上使用,幾乎可以立刻分辨出,兩套DAW在Audio Engine上的不同,是一張還原度很夠的錄音卡。
這張卡我使用了快兩年的時間,直到Giga Studio出現。這個革命性的取樣軟體,讓取樣音色的品質,完全依賴於錄音卡的DA之後,Delta 66音色單薄的缺點才開始暴露出來。再加上Analog/Digital input無法同時使用等缺點,讓我開始尋找第二張錄音卡。
而如今回想起來,通伯已乘鶴而去;華哥也離開了阿通伯;DP我早已遺忘多年;而當時逼著我換電腦,換錄音卡的Giga Studio,也幾乎消失不見。
但熟悉的Delta 66,卻仍在Jrrshop.com上熱賣不減當年。
回憶,讓人不勝唏噓,而現在的自己,也已經懶得去計算當年到底花了多少升級的冤枉錢?只是當年許多比Delta 66貴很大,貴很多產品,今天又在那裡?
好的設計,它就是好,縱使被DigiDesign這麼爛的公司買走之後,它還是能繼續幫助Pro Tools削琅。想想Mbox都換過幾代了?DA品質還是彷彿霧裡看花,整個霧撒撒,便更顯得這張低價錄音卡的可貴。
Delta 66後來搬到PC上成為Giga Studio的禁臠。雖然其品質並不令人滿意,但至少十分清晰。這時我開始將編曲工作,由PC Nuendo轉移到MAC DP。為了進一步使用DP,我因緣際會的,在MidiMall買了一張二手的PCI 323+MUTO 2408 MK2。
這真的是一張超乎想像的錄音卡,堪用的AD/DA Quality,多到爆炸的Input Select,一張PCI卡可以接最多三台2408,不論是值與量,都堪稱一絕,加上比起Pro Tools HD System;Apogee Symphony或RME 的M or ADI系列,相對低廉許多的價格,MOTU在中低價位的Multi-Channel系統裡,還真的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它的AD/DA Quality比起M Audio,厚實許多,不過很明顯是Tune過的Tone,清晰度相對比較低一些些,但是能在多軌I/O時,不論Analogy in or Digital in,都還能保持單軌I/O時的Quality,MOTU很明顯有其獨到之處,重點是,很耐用!怎麼操都不會熱當,都不會壞掉。對其他的DAW也還算友善。只是播iTune的時候,它那濁濁厚厚的Tone,有時會讓我有點感冒,但也算服用平安,9分滿意。
直到我買了Digi 002R,將它移植到PC上給Giga Studio用時,惡夢才真正的開始。無論我怎麼安裝,2408總是能在Windows下出現問題。如果Delta 66對我而言是恩客;那2408就是折磨我的皮條仔。為了安裝,我上遍各國內外各大討論區,重灌過無數次的Windows,還特別為它尋找適合的Mainboard與CPU,不知道熬了多少次夜,才終於歸納出一套能順利使用的規則。期間當然也尋求過當初採買店家的協助,而他們也義無反顧的,讓我了解到「男兒當自強」的道理。
歷經百轉千迴終於完成安裝2408之後,所有的Update、就變成了搖不可及的夢想。不過無所謂,能工作最要緊。2408渾厚的AD/DA特色,恰巧也就彌補了Giga Studio 弦樂單薄的缺點,
於是,小妓女慢慢抓住了皮條客的個性,在2408的幫助下,我安然的使用了將近4年。直到最近上網將它脫出,在買家的詢問電話中,得知他正焚膏油以繼軌的跟2408搏鬥時,我緩緩的告訴他:朋友,2408沒壞,他只是比較有個性......and這就是人生!
第三張錄音卡,是我要終生感激的一張錄音卡。
如果不是你,我不會斷然放棄Pro Tools。
如果不是你,我不會知道,原來2408的AD/DA,其實算有個性,你的才叫「霧撒撒」。
如果不是你,我不會知道,原來老子花了四萬多塊買的AD/DA,錄不到高頻。
如果不是你,我不會了解,原來2408的Driver還算客氣。
如果不是你,我不會熬夜,認真的學習時脈與同步的問題。
如果不是你,我不會開始研究Logic,開始使用UA格式的Plug-in
......
一切的一切,都應該感謝你。
如果我在數位音樂領域,能有一點點的進步或成就,都該歸功於你的品質與不穩定
以上,操你X的B!
或許是之前使用Digi 002r的印象太差,當我換到RME的FireFace系統時,幾乎是沒有任何的使用或AD/DA品質上的疑慮,一整個就是安心。
至於為什麼會選RME系統?這得回歸到Logic Pro 7的年代。當時apple尚未與Apogee結盟,而我又被Digi 002R+Logic Pro 7整的很慘,所以一直想要搜尋一個價位合適,等級又不差的Audio Interface,然往上看,Pro Tools HD、Apogee Symphony(當時還沒有Emsenble與duet)實在太貴,小弟是熱愛音樂,但還不到為所愛賣屁股的地步;往下搜尋,則MOTU、M Audio,我也已經玩過了。於是在男人嚐鮮心態驅使下,很自然的便找上了RME。因為在LogicPorHelp.com上,大家最推薦的搭配也是Logic+Fireface 800。作為Logic Pro 7的信徒,怎能抵擋「最佳組合」這個字眼呢?尤有甚者,我連PC也換成RME 9652,原因無他,但求穩定平順而已。
而這個組合果然沒讓我失望。無「後顧之憂」的感覺,果能讓人一擲千金而不悔。
RME穩定的品質表現,對剛踏進遊戲業界,跌跌撞撞的我而言,真的提供了莫大莫大的幫助,AD/DA/DD的Quality跟穩定度都讓人放心,當然,所謂的穩定度,可能必須先說明我讓FF800負擔的工作量:
Roland 2080 Analog 6 Channel in
Digitech Studio Quad Analog 2 Channel in
Mic in Road NT 4 Analog 2 Channel in
Mic in Shure SM 57 Analog 1 Channel in
Guitar Line in Analog 1 Channel in
PC VSTi ADAT 16 Channel in
PC Playback Spdif 2 Channel in
World Clock Sync Digital 1 Channel in
Monitor 1/2 Analog 2 Channel out
Phone Monitor STAX Analog 2 Channel out
Digitech Studio Quad Analog 2 Channel out
Phone Monitor K240DF Analog 2 Channel out
PC VSTi MIDI out
FireFace 400 Port : Computer
FireFace 800 Port:WD External 1TB HD
上面一票落落長的英文加數字,如果你懶得看也沒關係,看這邊的結論就可以:
簡言之,一次編曲,我大概用到FF800百分之80左右的資源,還包括為了減少Latency,我的Buffer size最多只能設在256(雖然已經聽得出來有點慢)。但如果加上收音,那就必需調到128,對錄音卡的考驗更大。(我知道你想問Buffer Size調小,不是應該對電腦的壓力更大之類的問題,但是,不不不,這類的問題在MacPro上是不成立的,you know!)
所以基本上,你大概可以知道,我對穩定的門檻,大概就像口味很重的黑片,能桶的地方都站滿男優一樣。這道理很簡單,就是你喜歡看什麼樣的片,就大概會怎麼對待你的錄音卡,做音樂跟拍A片一樣,都是聲音娛樂產業...Again。
所以FireFace 800就是能在這種使用量下每一個Channel都仍舊保持有一定的水準的機器。縱使長時間的工作,也不會產生任何Crash或Clip,AD/DA乾淨,充滿細節,加上一目了然的Route System,與歧視MAC但很好用的Analyzer,這張卡可謂無懈可擊,十分滿意。
就這樣他陪伴了我快一年半,直到有一天,編到一半突然沒聲音,重開Logic後便轉好;又或者會突然間聽到幾聲輕微的沙沙聲,但也很快便恢復正常,我心裡便知道可能有點狀況了。
果不其然,在一次與朋友的閒聊中,聽說了FireFace 800容易過熱的設計瑕疵。回家後我拿出一首8 Analog 10 Digital In/4 Analog 2 Digital Out的Logic File反覆PlayBack 3次,Bounce 2次之後,FireFace 800的Analog/Digital STSTE LED燈示下方,幾乎達到會燙手的熱度。
於是我慌張了。慌張並不是怕他壞,而是他很貴!而且基於男人嚐鮮心理,如果FF800掛點,我一定會想玩別的,那還有什麼能玩呢?NoNoNo,光想都知道在上去屁股一定保不住,所以我積極尋找一張錄音卡,來減輕FF800的負擔。
但問題是,有那個編曲軟體,可以同時使用兩張以上的錄音卡?
很抱歉,怎麼這麼巧,正好Logic可以說..!
於是,我開始肖想....Apogee
對許多音樂界的熱血男兒來說,Apogee是一個夢,一個熱血而真實的夢。它的價格能輕易的讓男兒熱血沸騰;但透過它所完成多如繁星的唱片作品,卻又如此真實而垂手可得。
至於我為什麼會開始肖想Apogee呢?話說有一天,我在Logic pro 8裡發現一個不得了的灰色選項:
靠!logic pro 8裡居然還有老子進不去的禁區!靠..!A...A...Apogee...(第二個靠明顯弱了)
我不甘心,Logic教主,我可以接受你賣水晶給信徒謀財,不過為什麼一定要挑這個牌子?請你回家恭奉很便宜,但為什麼訂底座一定要選這個牌子?
教主說:你可以選別牌,之前的FF800我也坐的很穩。
信徒:可是,選FF800灰灰的這塊不會亮!
教主:亮不亮只是一場虛幻。
信徒:那你亮起來讓我進去?
教主:嗯...辦不到
反正,這就是信仰,就像慈濟裡頭錢捐得多就會有制服的一樣。
我...也要搞一件!
於是,生平第一次,我Google了這個遙不可及的單字「Apogee」
登上官網,咦?不一樣囉,以前只有小高哥那種有錢人才買得起的AD8000作古囉!
產品線變得異常單純,先從貴的開始講:
專打Pro Tools HD的羅西塔系列還在
監聽專用的Mini DA Converter也還在
接下來的產品就有趣了
只要一看到這種AD/DA分開的機器,請自動在其型號前加上「貴森森」,所以這兩台就叫貴森森AD16與貴森森DA16,名字等於功能
貴森森AD16:豬放進去,香腸出來,一次可處理16條。
貴森森DA16:香腸進去,還原成豬,一次可還原16條。
如果你想多處理幾條,就多買幾台,最多可一次處理/還原128條
多簡單,多清楚,多明瞭啊~
接下來是Apogee「親民系列」產品,第一號:Ensemble。基本上就是常見的8 in/out Audio Interface,
「親民二號」就是Emsenble的簡易版,不過說簡易也不對,它並沒有從Emsenble那裡簡化什麼下來,基本上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2 analog in/out Audio Interface
Duet:二重奏,2 in/2 out,名字取的真漂亮!
Ensemble:合奏,8 in/ 8 out,讚,非常符合邏輯!
那在上去呢?沒了嗎?有的,朋友!再上去叫
Symphony:交響曲,Cool!從產品名稱就知道從那個等級挑選,真是棒透了。可是,Symphony在那裡?為什麼網站上看不到?很簡單,「貴森森」系列堆起來就叫Symphony。想堆幾軌就能有幾軌,愛怎麼交響就怎麼交響,是不是棒透了呢,我的朋友!
但「貴森森」系列並不是本文重點,所以讓我們用盆冷水把自己澆醒。
一如我於文章開始所言,經過多年的使用經驗,對於低價的Audio Interface,我其實已經沒有什麼信心了。但這時候你可能會問:那為什麼不買Emsenble呢?幹,我賺的錢就不是錢嗎!
但是不說你可能不相信,我是為了環保!畢竟一開始是為了「降低」FF800的使用量,而非為了「取代」FF800,畢竟它又沒壞。我一方面為它做散熱設計,另一方面找張簡單的錄音卡分擔它的工作,一切都在計算之中,是那麼的合理,那麼的物盡其用,那麼的...「環保」!
而且DUET另一個非常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那棵大大的音量旋鈕,它真的就是控制音量的旋鈕,你可以透過影片了解他的功能:
為什麼一顆旋鈕會帶來這麼大的感動?
請問有哪一個Audio Interface上面掛有硬體Output音量控制Knob的?
如果你像我一樣,只有一對監聽喇叭,編曲用它、聽iTune用它、看A片也用它時,請問每一個Source的音量會一樣嗎?
所以你每次都要打開錄音卡的軟體調整輸出音量?
還是分別調整每個軟體的輸出音量?
是分兩次把兩顆主動式監聽的音量轉小嗎?
或者花個一萬多買個Mackie Big Knob?用了以後才知道再好的DA經過它聽起來都是一個樣。
然後為了轉音量買一個更好的Monitor Controller,夜深人靜的時候才驚覺:幹,我好像只有一對監聽。
試問夜深人靜A片開太大聲被抗議的時,為了最快降低音量你肯花多少?
戴耳機,變態!
免錢的軟體?轉好大概連對面大樓都知道了。
一萬塊的Mackie Big Knob?出來的聲音,會連你都不認識。
三萬的Monitor Controller?你不過是想看個A片...
兩萬不到的DUET,提供了這個Function,還是一個很棒的AD/DA,更重要的是,它叫「Apogee」!
於是:
以非常低廉的價格,我穿上了制服!
雖然穿上了,但基於對低價Audio Interface的成見,心理還是不免犯嘀咕。
而正式使用後,我只能以「欣慰」二字來形容我的心情:因為終於看到家有良心的公司,對如此大眾價格的產品,仍舊堅持它的品質。
再以實際的例子來說的話,DUET的美金價格是495,四捨五入後,等於一個Channel要價248,248*8 Channels=1984,這幾乎就是Emsenble的價格。而Duet與Emsenble的差異,也就是這Channel多寡這麼簡單而已,其AD/DA的品質,是完全一樣的。
這一點,讓我感動了好久...
也讓我對低價AD/DA產品徹底改觀,
BUT...那跟他叫「Apogee」有絕對絕對的關係。
我以前想過買FireFace 400來搭配NoteBook使用,但是爬文與聽阿杰分享之後,才知道FF800與FF400使用的AD/DA晶片,完全是不同的;再看看Pro Tools HD系列,與其Digi系列、MBox、M-Audio系列,是如何的分屬兩個世界,我想就不難了解為何DUET會帶給我如此巨大的感動。
DUET在AD/DA上,完全是能拿來跟FF800一較長短的東西。Why,因為它只軌數比較少的Emsenble,因此我無法以「簡化」來形容DUET,它就是「沒有」。但是,「沒有」比「雞肋」真的要好上太多太多。
Quality夠水準的AD/DA,1 Channel就打死一票I/O花俏的Audio Interface。
DUET只有Instrument in/Mic in可以和FF800比,但是,我沒什麼好說的,FF800是雞肋,而DUET是「可用」。
FF800提供了 一個Guitar line in我只插進去過一次,DUET的Instrument in卻是真的可以跟軟體搭配的DI
同樣一支Shur SM 57,FF800要轉到4點鐘方向,才大約與DUET 50% Output的音量相同,但稍微用力,FF800便會很敏感的接近爆表。
而DUET雖然沒有搭載著名的UV22,卻也很貼心的提供了Clickless Operation,來確保每一次錄音的安全。
AD/DA各有特性,FF800乾淨,Tone偏冷,細節掌握度好,還原度很夠,不管什麼聲音出來都很清晰,聲音的寬度比較均勻;而DUET的Dynamic feel比較夠,Tone聽起來比較Hot,動態捕捉力強,高頻有很自然的毛邊,Tune的感覺更加明顯,像是把細節放大,然後推到你面前,刺激感比較足,因此聽起來會比較Hi-Fi,而相對的會感覺FF800比較不討喜。特別是一些USA掛,顆粒很粗的Guitar Hero,用DUET聽起來更是刺激感十足...
不論如何,當一張兩萬不到的錄音卡,跟一張五萬以上的錄音卡被放在一起比較時,我想這是一種成功,也是一種失敗。成功的是誠意與堅持;而失敗的則是勢利與算計。DUET的對手應該是FireFace400,而我相信大部分接觸過DUET的人,幾乎都會很自然的忘記這個產品。
RME還是一家很棒的公司,Digidesign也不會因為Mbox很爛,就改變世人對Pro Tools的肯定;Apogee以前有沒有幹過什麼狗屁倒灶的Driver或行銷策略,我相信一路走來的許多前輩都比我還要清楚。只是在這個私人的部落格裡,以一個USER的角度,我真的很想問,給我一個好的AD/DA有那麼難嗎?Controller我另外買沒關係,Digital I/O要我再花錢也無所謂,但是,能不能幫我節省一些時間,用最快的速度讓我知道最重要的東西叫AD/DA。
一路寫到這裡,輕描淡寫了將近10年的歲月,才算出了個有點像樣的DUET,希望以後的寧靜革命週期,能縮短為5年,2.5年...由衷的希望。
真是一篇屌文章!
回覆刪除apogee的音量旋鈕的附加功能原來看a片用的,
我一直以為是裝飾用的.
推屌文,簡直跟我的經歷一樣,不過你跳過ECHO這段了,我下次幫你補上,哈哈哈><~
回覆刪除那..就等你了!
回覆刪除真是太棒了!原來Mackie Big Knob這麼糟。
回覆刪除請問您用購買DUET前FF800如何調整監聽的音量,
使用軟體嗎?
大推。
買了您的書,但還是許多地方不瞭...
回覆刪除Logic又出了9...
請問如何在Logic底下同時使用兩張錄音卡?有什麼限制嗎?不知道哪裡會有相關的資訊~感謝!
回覆刪除rajaderrick@hotmail.com